——记德化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郑少伟
[厦门商报13日 讯] 继“国花集瑞”成功烧制后,近日,一件新烧制、宽近100厘米的大号梅花瓷器“生机无限”在德化“国瓷苑”问世。昨日,笔者采访时,一位外地游客在参观后好奇地问:这是瓷做的吗?太绝了!
“的确是瓷土烧制的,这也是德化传统瓷雕工艺的拿手绝活。前年,我们创作的作品‘国花集瑞’曾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国礼’,由国家领导人分别赠送给东盟10国首脑。这不但在瓷业界引起轰动,而且是德化历年来礼赠瓷所获得的最高荣誉。”
回答这一问题的就是该作品创作者郑少伟,一位年近不惑之年的工艺美术大师。
值得一提的是,他研发的“神州第一壶”、“一品国色天香”作品还多次在国内工艺博览评比会上获得大奖,并被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收藏。去年,他被授予为“中国收藏家最喜爱的艺术大师”。
瓷花艺术独占鳌头
2006年,东盟峰会15周年之际,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成员国首脑亲抵广西南宁。之前,组委会经过一年多的认真筛选,青年瓷艺大师郑少伟精心创作的“国花集瑞”瓷品在入选的数百家不同材质的礼品中独占鳌头,成为本次东盟“国礼”。
“国花集瑞”是在一把佛具如意上缀上11个国家的国花,整件作品以德化高白瓷土为载体,通过精心雕琢,将东盟各国的国花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只见瓷花簇拥其中,使整件作品显得气度不凡,从容不逼。体现了东盟11国“凝聚、绽放、繁荣”的思想主题。
据介绍, “国花集瑞”长60多厘米,国花中有新加坡国花卓锦万代兰、马来西亚国花朱槿、越南国花莲花、泰国国花金链花等。
传统陶瓷的反叛者
据介绍,自2003年成立瓷研所后,郑少伟对传统瓷雕作了一番深思,觉得传统瓷雕需要一些新的创作元素。但面对德化瓷业“百花齐放”的格局,他也常常蹙紧眉头———传统的观音、弥勒佛像已渐渐失去原有的光彩,大有“明日黄花”之势;而几个大师的作品都有了自己特定的消费群体。作为一名新军,面对大师和一些相对规模的瓷研所,他觉得那是自己一时无法企及的山峰。再说红釉瓷,自泰峰瓷研所首个开发出“中华红”后,近年来随着窑改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色釉原材料的进步,烧制那些瓶瓶罐罐也成了“千瓷一面”。机械化的批量生产,使德化瓷业呈现出一片“红瓷滚滚”的热闹场面。这些作品就艺术而言,大部分是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古代瓷人对于红釉瓷“千窑一宝”的定义已不再是神话,如今已是“一窑千宝”的工艺产品。
对此,瓷业界人士认为:在真正的瓷艺家眼里,红釉瓷只是科技进步的产品;尽管目前有巨额的利润空间,但这并不是瓷器自身的价值,而是炒作的价值,德化瓷器的真正价值在于雕塑。瓷器一旦离开了艺术和文化内涵,价值是苍白的。
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经营,郑少伟的瓷研所所精心创作的白瓷雕花作品“品味人生”、“至尊华夏”一举在杭州西博会上夺得金奖。他说,这些作品就是在继承德化传统瓷雕技艺的基础上,通过花草树木这一载体来完成表现形式,这也是自己对传统瓷雕的反叛,或者说是一种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