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个月的考古发掘,日前,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江建新向媒体公布:我国明朝晚期外销瓷产地及“官搭民烧”生产方式,首次在考古发掘中寻找到物证。
2007年9月25日,北京大学考古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考古研究所,共同对文物普查中发现的景德镇观音阁明晚期瓷窑遗址进行了发掘。从该遗址A、B、C三个区块共730平方米面积的发掘中,发现一批明晚期作坊、窑炉遗迹、制瓷工具及瓷器标本3万余件。
根据发掘遗物判断:可以确定观音阁窑场属明晚期外销瓷及所谓“克拉克”瓷的产地之一。“克拉克”瓷,也是中国青花瓷器在欧洲的叫法,专指这种深得欧洲王公贵族喜爱的外销瓷,堪称沟通东西方文明的载体。
A区第三层出土刻有“嘉靖年制”款白釉彩盘、青花五爪龙纹碗?片,该标本器形规整,胎釉、青花料俱佳,与官窑相同,印证了相关文献所记载;可知该地可能是明嘉靖时期景德镇“官搭民烧”优秀窑场之一。从元朝忽必烈1278年在景德镇设官窑起,至民国初的1911年,已有633年的历史。
一大批有纪年,而且有地层关系的瓷器标本,为研究景德镇明晚期瓷器烧造年代,提供了科学断代标尺;修正了过去一般只有明万历时期才能烧造常见的青花螭龙纹样的看法,也证实了万历年以后的天启、崇祯时期一直有烧造。而这批彩饰题材丰富的青花标本,对研究瓷器装饰技艺及中国艺术史,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这以前从未有过物证。
同时,此次发掘出土的制瓷作坊和制瓷工具等,对研究景德镇明代制瓷经济形态、陶瓷作坊内部的具体分工,以及为了解十七世纪景德镇“转变期”和瓷器外销的烧造情况,提供了科学资料,并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