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婷婷 张晴雯/文 黄谷莹/图
——新德化人与新德化瓷的故事
书法向来为中华民族的国粹,特别是毛笔书法,讲究刚柔相济、虚实相生、抑扬顿挫。如今,瓷都德化一名外来工何燕丹成功研烧出“立体书法瓷雕”,将陶瓷工艺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融为一体,填补了国内外陶瓷史上的空白。
书法“立”成美瓷雕
“竹,素以虚心、挺拔、刚强的气节,令无数文人墨客敬仰;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何燕丹指着展柜上的《中国第一龙》说。只见该作品以“点”龙头起笔,盘旋的龙身组成草书的“龙”字,整件作品又取自竹形,将竹之神韵借以龙的形态,展现出龙之稳健、威武,大有吞云吐雾、翻江倒海之气势。
何燕丹烧制立体书法瓷雕这一念头由来已久。由于立体书法瓷雕必须以刀代笔,还要攻克烧制难关,以达到构思、字形、造型与烧制等几种技术的统一,既要体现书法艺术的气韵流畅,又要体现出德化瓷艺的细腻精湛。材料、工具的变化,导致对作品的构思、造型和线面组合及瞬间变化等要求特别高,加上镂空部分较多,烧成难度大且成品率极低。
对于许多人来说,人生的目标就在于一个个理想的跨越,有的人把它挂在嘴上,有的人把它写在纸上,而何燕丹这个新德化人,却切切实实地把它落在了行动上。2005年,徘徊不定的何燕丹决定放手一搏,把蕴藏已久的想法付诸实现。于是他开始以刀代笔,将篆刻艺术、书画艺术、陶瓷工艺融合为一体,构思、画图、泥稿、开模、翻模、倒坯……在烧制时,由于对温度或是接缝处浆水的把握不到位,烧一个裂一个……3个月后,一件精美的《中国第一龙》终于烧制成功。
由于形式新颖、造型独特,立体书法瓷雕很快就成了瓷坛艺苑的奇葩,众多书法与瓷艺爱好者纷纷倾慕收藏。
多年难解书法缘
何燕丹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庭贫困,他羸弱的双肩过早地承担起稼穑之事。田间劳作之余,他竟鬼使神差地迷上书画。尽管白天累得腰酸背疼,晚上他仍紧闭房门,临摹平时节衣缩食买来的名家碑帖。捡来的废旧报纸、破水泥袋用完了,他就以八仙桌代纸,以水代墨,严寒酷暑,从不间断。
多年来,他真、草、隶、篆、行及篆刻一起“上马”,融会贯通,并苦练国画、素描、水彩等基本功。为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理解能力,他把有限的钱几乎全部用于购买文学、书法、美术等有关书籍上。苦心孤诣换来了生花妙笔。何燕丹凭着惊人的意志,孜孜不倦,书法艺术日臻成熟,达到形神、动静、虚实的和谐统一,其作品先后在全国、省、市大赛中获奖50多次;在《书法报》、《现代书法》、《青少年书法报》等报刊发表作品200余件,书画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并先后在德化举办了3场个人书画篆刻展,得到了书画界的充分肯定。
翰墨瓷泥相伴行
“第一次到德化,我就被德化优美的陶瓷艺术吸引住了:瓷土怎么能变成那样惟妙惟肖的观音、弥勒?”一个偶然的机会,何燕丹来到德化,从此便恋上了这一片土地,“这里山好水好人更好,要不是有那么多朋友帮助,我根本无法烧成立体书法瓷雕。”
何燕丹告诉我们,知道他要烧制立体书法瓷雕之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送来了一座窑炉,邱双炯送来了黑瓷土,温克仁送来了白瓷土,德化县政府拨款3万元扶持“立体书法瓷雕”的开发。
何燕丹当过教师,当过兵,做过矿工。1993年初,他毅然下海弄潮,几经辗转,于当年9月来到瓷都德化打工。到德化不久,一个偶然的机缘,他邂逅了德化一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民主。苏先生慧眼识珠,看中这位年轻人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安排他到自己创办的公司从事陶瓷工艺美术工作,分配一套住房让他居住,为何燕丹在艺术道路上攀登搭了一个结实的阶梯。
为寻找书画艺术与陶瓷工艺的最佳结合点,何燕丹仔细琢磨传统陶瓷工艺流程、陶瓷造型、装饰艺术,钻研陶瓷工艺书籍和有关资料,工余时间求教于当地陶瓷研究专家。他吸取了古代甲骨、青铜、碑刻、砖瓦文字的精华,根据壶、杯、缸、罐、瓶等不同瓷坯,结合书画特有的艺术风格,利用刻、雕、添、写、捏等多种不同表现手法,创作出陶瓷书画工艺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创造了用黑色等多种陶瓷颜料书写釉下、釉上的陶瓷书法艺术,达到了类似在宣纸上书写的艺术效果。
十几年来,何燕丹创作出一批新颖、精美的立体书法瓷雕、陶瓷印等陶瓷书法工艺品,他的作品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多个奖项,他也先后被评为“泉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福建省工艺美术师。
(2008年03月25日 《泉州晚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