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釉陶胎质薄,硬度高,胎釉结合紧密,吸水率低,烧成温度已达1200℃左右。其物理、化学性能与陶器已有质的区别,但又与现代瓷器有一定的差异,因而人们将这一时期的釉陶称之为“原始瓷器"。它的出现为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原始瓷器的生产,.从商周到战国、秦、西汉时期都不曾中断,烧制工艺也在不断提高。其造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当时流行的青铜器造型,如尊、簋、筒、鼎等;另一类是民间使用的生活器皿,如罐、盘、碗、壶等。装饰纹样有水波纹、云雷纹、方格纹、叶脉纹、席纹、网纹、圆圈纹、曲折纹等。
中国瓷器的烧制成功,始于东汉晚期。在浙江宁波、上虞、永嘉、慈溪等地均烧成了成熟的青瓷。这些青瓷制品胎质细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釉面光洁,烧成温度在1260℃~1310℃之间,物理、化学性能已基本符合现代瓷器的标准。此时江浙地区青瓷的器型主要有碗、盘、盏、盆、洗、钵、壶、钟、四系罐、砚、唾壶等。装饰纹样以弦纹、水波纹、网纹、麻布纹、三角纹、方格纹和贴印铺首等较为常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仍是瓷器生产的主流,其产地以浙江地区为中心,并扩大到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和北方的河南、河北等地。这一时期青瓷的常见器型有碗、盘、洗、碟、盆、钵、灯台、砚、香炉等日用器皿。还有随葬用的明器,如谷仓、鸡笼、火盆、渣斗等。此时青瓷的纹饰也有所变化,三国时主要有弦纹、水波纹、铺首及叶脉纹;西晋时多斜方格纹、联珠纹、忍冬纹和飞禽走兽等组成的花纹带;东晋时纹饰以弦纹为主,偶见水波纹,并开始采用莲瓣纹,褐色点彩比较盛行;南朝时由于佛教的兴盛,刻画莲瓣纹最为常见,褐色点彩则比东晋的点小而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