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是一种铅釉陶器,是以铅为助熔剂,以含铁、铜、锰、钻的物质为着色剂,再配以石英制成。一般都采用二次烧成,即先烧好素胎,再施琉璃釉经低温烧成。琉璃不同于其他釉陶,大多用于建筑材料,如做宫殿、庙宇、照壁、佛塔等的顶瓦,还有以琉璃砖装饰墙壁。釉色主要有黄、绿、紫、蓝,还有翡翠绿、孔雀蓝、紫晶、娇黄、黑、白等十几种。
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琉璃器,隋、唐和辽代流行,明代制作更为普遍,制作水平超越以往各个时期。明代琉璃的使用范围除建筑及供器外,一些立雕的仙、佛、菩
萨、罗汉等都以琉璃装饰,这是由于陶胎便于捏塑,低温烧制不易变形,且容易大规模生产。明代琉璃的制作以山西地区最为兴盛,这与当时山西地区庙宇建筑发展有很大关系。山西
大同明代九龙壁气势雄伟,为明代琉璃艺术杰出的代表作。目前我们所见的琉璃器物的底色多为黄、绿、蓝、紫,其釉色透明鲜亮,光泽感强,脱釉现象较少。
珐华,创于元代,明代中期以后在山西晋南一带盛行。山西珐华为陶胎,其彩釉以牙硝为助熔剂,其他成分与琉璃釉大体相同。珐华的装饰方法较为奇特,它是在陶胎表面用特制的带管的泥浆袋,挤出泥浆,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如浮雕一般,然后分别以黄、绿、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后入窑烧成。山西珐华器物除小件花瓶、动物、香炉及大罐外,山西朔县出土有明代珐华塑像,有寿星、舞伎、八仙、麒麟等,主要釉色为孔雀绿、黄釉、紫釉,釉色深沉古朴、素淡典雅。珐华的制作技法以模、塑结合为主,有的以陶土分块模印,制出造型轮廓,以细泥粘合修补相对应的两块;有的则将器座、人物等分别制好后再粘合在一起;还有的将器物分开制作后,预先留下榫卯,然后安插。珐华的施釉则根据塑件不同部位的特点施以彩釉,人物的裸露部分大都露素胎,仅刷一层白粉,与服饰的釉色形成鲜明对比。从明代初期开始,江西景德镇也烧制珐华器,以瓷土作胎,焙烧温度较高,器型多为大件的瓶、罐、钵等,图案纹饰与山西珐华相似,有花乌、人物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