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属于2000年前!
全国最早的“官窑”在德清发现,比南宋官窑老虎洞遗址要早1000年
为什么要做仿青铜的瓷品?为什么瓷片上会有黑手印?让文物告诉我们
昨天,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向省内外媒体披露一项重大考古发现:该所会同德清县博物馆,在德清县经济开发区龙胜村后的亭子桥,发掘出一处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窑址。
主持此次发掘的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长陈元甫说,它比南宋官窑老虎洞遗址要早1000年。这次出土了大量高档的仿青铜器原始青瓷,发掘出7条窑炉遗迹。它是一处战国时期越国存在的,专门为王室和上层贵族烧造高档次生活和丧葬用瓷的窑场。可以基本推断,它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早“官窑”。
记者昨天有幸和这些2000年前的文物零距离接触。
大量出土的是高档货
瓷片还留下窑工黑手印
昨天记者一行来到德清亭子桥考古发掘现场。四周一片竹林围绕着。记者赶到时,整片发掘场地用几块大小不一的塑料布盖得严严实实。工作人员掀开它们神秘的“盖头”,2000年前的战国窑址展现在人们面前。山坡最下面一处是2号窑炉,保存得很完好,窑炉边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碎瓷片。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长陈元甫说:“瓷片实在太多,我们取了一些回博物馆,并拼出了几件器物。”窑炉的不远处便是静静流淌的东苕溪,也许战国时,“官窑”青瓷正是从这里运向越国的各个地方。
在德清县博物馆一楼的展馆内,地面铺了一层塑料布,大量瓷片摆放在上面。德清县博物馆馆长俞友良说:“这次出土的瓷片数以吨计,拼瓷片工作量很大。”瓷片被小心地堆成一个个小堆,一个小堆里的瓷片属于同一件器物,等待考古人员的拼接。找不到的部分,考古人员用石膏耐心地补好。有的瓷片上还留下了当时窑工黑糊糊的手印,可能是不小心弄上去的。这一不小心,好不容易烧成的瓷器,就成了废品。
此次亭子桥窑址出土了各种器形的原始青瓷器,大量的是仿青铜的礼器和乐器,也有一般的碗、盘、杯、盅、盂、盒等日用品。
礼器是指盛食物的器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当时的贵族们在宴会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对盛食物的器皿也刻意讲究。各级贵族因身份地位的不同,使用的盛食器都分为不同的规格和等级。
当时礼制有规定,绝对不允许一般百姓家里使用礼器和乐器。亭子桥窑址的发掘表明,这是一处专门为越国王室和上层人士烧造高档次生活和丧葬用瓷的窑场,它已经具备了早期官窑的性质。
尽管还没有找到明确的文献记载,但考古学家根据发掘资料推定,它为越国时期的“官窑”,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早“官窑”。
论年代应该算原始青瓷
论质量有些比后期的还要棒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青瓷的成熟烧制年代在东汉”,此前的瓷器称为原始青瓷,两者的区别在于——成熟青瓷达到了现代瓷器制作的基本水平,可以理所当然称为瓷器。
这么一算,亭子桥窑址烧造的战国青瓷应属于原始青瓷。而在此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瓷碗、瓷杯、瓷盆等日常器皿,还有仿造青铜礼器、乐器等的高档瓷器,其烧造技术之高超出许多后期瓷窑。
“从胎的致密程度、釉色看,青瓷烧成温度至少在1200度以上。如果温度太低,青瓷不够硬,容易发脆。可见它已经接近了成熟青瓷的水平。”陈元甫说。浙江是青瓷的发源地,从商代开始烧造,成熟青瓷又由原始青瓷发展而来。
一直以来,陶瓷界都将上虞小仙坛东汉窑址的产品认定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成熟青瓷。而此次发掘出土的器物中,有一批质量可与之媲美,还有一批烧制很好、体形又硕大厚重的大型器物。
“小物件要烧透很容易,但大的器物就很难,这可以说明当时的烧制水平非常高。”陈元甫介绍,今年4月中旬,故宫博物院、中国古陶瓷研究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将组织专家学者,在德清县召开“瓷之源”学术研讨会,重新探究中国青瓷的起源、烧制技术成熟年代和发展历程。
“如果亭子桥烧造的原始瓷被认定为成熟青瓷,那成熟青瓷起源将往前推600多年。”浙江省考古所研究员郑建明说。
发现窑床比发现瓷器更有意义
窑床火膛里的泥又黑又硬
“瓷器是流动的,而窑床是固定的,只有找到窑床才能证明瓷器出生地。在古陶瓷考古中,发现窑床比发现瓷器更有意义。”郑建明说。
此次在亭子桥发掘的7条窑炉遗迹都建在一个小山坡上,每处都有2到3条窑炉先后叠压打破,说明每处窑炉都经过整修和重建。窑炉的坡度比较缓,陈元甫说:“如果坡度太平,火爬得太慢;坡度太大,火又爬得太快,都浪费燃料。
这样的坡度刚刚好,前面3度,后面7度,中间10度左右。”
其中,2号窑炉保存得很完好。窑床长8.7米,宽3米多,呈长条形,符合当时江南窑床短而宽的特点。它像条龙盘在山坡上,因此被称为“龙窑”。到了后期,龙窑就完全变样了,形状长而窄,且分成几个部分。由于窑炉太长,中间两边还要开几个放柴火的口子,要不然前面火膛的火根本烧不到后面。由于空间更大了,能烧造的青瓷也更多。
亭子桥窑址上,虽然经历了2000多年的岁月,仍留下了当年使用的痕迹,火膛里的泥烧得又黑又硬,像一块块石头。泥土是明显的红烧土,与周围的土不同。以前烧造青瓷,为了不让瓷土粘住窑底的土,窑底还会铺上一层沙。
陈元甫介绍:“当时窑床前面的火膛有个高起的拱顶,1米多高。因为边上竹子比较多,窑工把竹子编成一个支架撑住,外面再糊上泥土,更加牢固。”仔细看,泥土里确实留下了竹子的痕迹。
越国贵族墓的高档随葬品产自何处
这回可能有了答案:就是这儿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本世纪初,在浙江的绍兴、杭州、余杭、长兴、安吉、海盐等地的一些大型越国贵族墓地中,出土过大量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乐器的高质量原始青瓷。2005年在“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大墓”出土的成组(套)原始瓷礼器、乐器更震动考古界、古陶瓷学界,并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青瓷究竟产自哪里?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考古学家。
郑建明表示,鸿山等越国贵族墓葬出土的大部分原始瓷礼乐器,如作为礼器的鼎、豆、提梁壶、罐、盆和作为乐器的甬钟、铃、鼓座等均在亭子桥窑找到相应标本,且该窑址出土器物的纹路、造型比“鸿山墓”里的更精美。
其中,乐器的个体大小和实际能使用的青铜乐器相仿,造型上也完全模仿,形象十分逼真。而且器物上还饰有精细的云雷纹,是用拓片拓上去的。
郑建明还说:“不同产地的瓷器,其泥土成分不同。因为在亭子桥出土的原始瓷残次品、碎片的取土成分与‘鸿山墓’原始瓷礼、乐器的基本一致,能初步确定德清原始瓷窑群是这类产品的集中产地。”
他们将进一步做理化测试搜集数据,分析两者的胎质、原料、烧制温度和吸水性等。如果各项指标都高度一致,那便能说明“无锡鸿山墓”等越国贵族大墓中出土的原始瓷礼、乐器就是在这里“出生”的。
关于窑址的3个“?”
1.2000年前的窑址是怎么被发现的?
耕种翻土被锄头带到地面上。
早在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的时候,考古人员就发现了亭子桥的蛛丝马迹。在野外文物巡查时,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少数碎瓷片,拿回博物馆请专家看过后,认定瓷片质量很高,附近可能有古代窑址。
战国时期的瓷片怎么会露出地面?考古学家介绍,由于常年耕种、翻土,有些瓷片被锄头带到了地面上。最近这里有项工程要进行,因此他们展开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据考古人员掌握的资料,亭子桥窑址附近,至少还有25座同时代的窑址。
2.为什么要做仿青铜器的青瓷?
青铜当时比较俏,贵族就用仿制品随葬。
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仿青铜器的青瓷,包括礼器和乐器。
在远古的时候,部族有人死去,活着的人认为死者的灵魂并没有死,而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去生活,活着的人出于友爱的心理,把死人当作活人一样供奉。用礼器和乐器随葬。
为什么江浙的越国大墓不直接用青铜器随葬呢?专家说,当时江浙一带,青铜器的原料比较稀缺,制作起来又很费一番工夫。南方的王族讲求务实,将原料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拿来制作生产工具和兵器。随葬品就用仿青铜器的青瓷替代了。
3.当时越国都城在绍兴,为什么“官窑”设在德清?
烧窑需要水,选址可能有这方面考虑。
亭子桥窑址生产的年代估计是越国最强盛的时期。当时,吴越两国战争频繁,德清所在的地区,有时是越国的北界,有时是吴国的南垂。越国的都城设在今绍兴,德清离绍兴路途遥远,为什么要将“官窑”放在这里?
考古学家说,原因还在研究。可能存在下面几个因素:这里有丰富的高岭土,它是制作青瓷首选的原料;旁边是东苕溪,烧窑需要水,将烧成的器物运往全国各地也需要有水路。
还有少数学者认为,越国曾有一段时间将中心放在安吉,安吉城市周边布满了重要的手工业作坊,而安吉离德清很近。不过这些还只是猜想,疑问有待考古学家一一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