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商下沉的速度太慢了
或者这一波“渠道复辟”风潮,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制造商对零售商的“反抗”而导致的“退守”或“逆流”,规避风险和完善通路仍是理性的制造商们做出决定的重要依据。
事实上,大型家电零售商基本上垄断了占家电零售业60%的一、二级市场,制造商们显然不可能轻易放弃如此之大的门户平台。据了解,目前大卖场的销售额普遍占国内大型家电制造商整体销售额的20%-30%。即便是表现良好的格力,在脱离国美等主流大卖场后在一线城市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06年8月,格力在重点城市空调零售市场销售额的占有率仅排名第三,低于海尔空调的18.35%和美的空调的17.38%。
近年来由于一、二级市场渐趋饱和,制造商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瞄准了三、四级市场,甚至更加边缘的乡、镇市场,占领农村是制造商未来竞争的关键。在陆刃波看来,三、四级市场占据约40%的市场份额;这些地方虽然消费能力不强,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消费总量并不低,而且其消费潜力仍持续走高不容小觊。“尤其在竞争加剧、成本高涨、国际化通路并不顺畅的行业环境下,对国内家电制造商来说,适当调整渠道发展战略,通过自建渠道等方式来拓展这一部分的市场空间,另谋出路,虽是不得已而为之,却也算是明智之举。”
但在这些区域,家电零售商的下沉速度太慢了。尽管近两年来家电零售商的主题是扩张,在2005年,国美新增门店143家,苏宁新增140家,永乐将其势力范围由34个城市扩张到72个,门店数则由2004年的92家增加至193家,但他们极速扩张的区域集中在一、二级城市,甚至集中在竞争对手周围,对那些消费密集度较小、总体容量较大的农村市场却鲜有触及。如此,在大城市密集的门店正使竞争变得越发激烈,而在广阔的农村市场,家电制造商则根本无法依赖零售商,对这个代表未来、竞争对手却十分有限的市场,哪一个制造商愿意拱手让人?
而“双管”甚至“多管”齐下是制造商占据一、二级市场的同时,营销重心迅速下沉的主要策略。“针对不同市场情况,我们会整合分公司、代理制、直供制、专卖店等多种模式推进销售。只要是有利于推进销售的模式,都可以利用起来。”格兰仕副总裁陈曙明向《中国企业家》介绍说,格兰仕2007年将在四川、辽宁、山东、河南、福建、陕西等14个地区试点,因地制宜成立合资或全资的销售公司。“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任何一个有效的通路。不管是国美,还是经销商或专卖店,或者其他可能的方式。”创维CEO张学斌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企业的观点。
TCL则代表另外一种典型,既然零售商利润如此丰厚,TCL早期开拓彩电市场时本来已建立了强大终端网络,何不以此为基础转而投身零售,一方面可以规避过往遭受的零售商的盘剥,另一方面可以成为其他竞争对手的销售平台,并由此获取丰厚利润。2005年TCL出资2亿元与其他几家制造商合资打造了“幸福树”多品牌连锁卖场,至今已拥有180个加盟连锁店,年分销能力高达18亿元,而其市场定位正是“国美们”尚未涉及的三、四级城市。
由此与国美和苏宁“交恶”的TCL,当然不肯就这样简单放弃一、二级市场,就在国美永乐合并之后,TCL加速向国美电器靠拢。10月22日, TCL集团总裁李东生亲率20余名高管造访国美电器总部,经过四个多小时的秘密会晤后,双方宣布结成新型“最可信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信息对接和包销定制等方式将上下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此前一个月,李东生秘密拜访过苏宁,并签订了与此内容相类似的合作协议。
对于家电业这股重回自建渠道的“逆流”,零售商亦备感压力。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趋势,他向《中国企业家》表示,“的确是有这么一股风潮,比如格兰仕、TCL、美的等,都纷纷通过成立合资销售公司或者开设品牌专卖店,来加强在三、四级市场的渠道通路,从而形成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