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经贸局局长胡安泉谈佛山陶瓷企业外迁
进入2008年,以陶瓷产业闻名国内外的佛山格外引人关注——陶瓷企业的五分之四都将迁到国内东南和中部。佛山陶瓷产业因此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转折。
“有人说佛山陶瓷产业在‘转移’,其实这句话严格说是不准确的。佛山陶瓷企业外迁不是‘产业适应性外迁’(即整个产业因生存环境不适应而全部迁离),而是‘扩张性外迁’。我们现在迁移出去的只是产业长链条上的中端制造环节,而价值最高的研发和营销环节还会以‘陶瓷总部基地’的形式留下来。”
面对记者,禅城区经贸局局长胡安泉充满自信地道出上边这番话。
胡局长说,佛山企业的外迁,完全是实力名牌企业战略布局的内在需求。佛山陶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具备高端人才聚集的优势,具备了在中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争夺“江湖霸主地位”的实力。从整个珠三角区域来看,佛山陶瓷企业已经具有扩张的市场需求。
保护环境必须外迁
上世纪八十年代陶瓷专业毕业,在佛山陶瓷行业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胡安泉,在谈到佛山陶瓷企业外迁的四大原因时,话语滔滔不绝:
陶瓷制造业过度聚集带来的环保容量超负荷,是陶瓷生产企业外迁的第一个原因。胡局长说,过度密集的产业,使佛山某些区域的空气中SO2含量很高。佛山每十场雨就有近八场是酸雨。清洁的雨水化成酸雨,一旦落在车身上,就会留一个明显的雨点痕迹。因为粉尘等因素,佛山的阴霾天气增多。乘飞机归来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进入产业密布的珠三角城市上空边缘,你就可以从机舱窗边,看到远处的城市被一团灰蒙蒙的云雾笼罩着。
过度密集的陶瓷企业带来的粉尘空气,也使一些制造高精密仪器的外资企业望而却步。经常与外商洽谈投资事宜的胡局长举例说,有一次他和一个做芯片的外商洽谈。当对方了解到禅城有庞大的陶瓷制造业时,立刻就失去了深谈下去的兴趣。因为,芯片这种精密电子产品对空气质量要求相当高。每立方的空间只能允许几千个粉尘粒子,而佛山有的地方粉尘含量一立方竟达到数千万个!
陶瓷企业外迁的其他因素,还有土地升值、处于“广佛都市圈”第二级城市地带的禅城区位的发展等。
外迁“复制”三个佛山
不少人担忧陶瓷企业外迁会带来“产业空心化”,胡局长对此则不以为然。他说,其实,佛山陶瓷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陶瓷装备等技术在内的完整产业链。企业外迁的战略,是产业扩张的需求,是陶瓷企业的主动选择。
他说,第一批到外地“扩张”的陶瓷企业大腕——新中源,早在五年前就在四川的夹江办厂了。紧接着又在东北、中原和南方的江西等地布局。现在,新中源在全国扩建的生产基地已有八个。新中源总裁说,‘再布一二个点,我们在全国的战略布局就基本完成了’。可以说,五年前的陶瓷企业扩张就拉开了外迁的序幕,也吹响了佛山陶瓷在中国乃至世界市场占领更大份额、争夺‘霸主地位’的号角。从那时开始,陶瓷名企纷纷在全国各大陶瓷产区进行布点、扩张。直到目前为止,陶瓷企业外迁占地达到三万亩。与佛山原有规模的一万亩相比,可以说,佛山陶瓷外迁的结果是,现在已在外省复制了三个“佛山陶瓷”。
说到陶瓷企业外迁的内在动力,胡局长说,陶瓷企业的和其他企业一样,毫无疑问,都是要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从行业特点来看,陶瓷是“大进大出”的行业,物流的成本很高。大量的原材料粘土瓷沙输入,之后是大量的陶瓷成品输出。经过多年发展,佛山本地的粘土早已使用殆尽。当采集原材料的半径达到一百多公里以外时,企业为减少成本,就会考虑搬迁到原料地去办厂了。
胡局长指出,佛山企业外迁办厂的另一个动力,就是为了靠近销售市场。新中源今年在东北的沈阳法库布局,企业考虑的是,除了占领东北三省市场之外,更看中的是从这里出口陶瓷产品到俄罗斯的便利。所以,佛山陶瓷企业在全国市场布局完成后,有实力的企业还会向国外如东南亚地区建厂布点。
外迁同时“腾笼换鸟”
当记者问到如何引导陶瓷企业完成产业技术升级、达到环保要求这一话题时,胡局长娓娓道来:“对于占地多、设备落后陈旧、低水平的陶瓷企业,政府必须‘腾笼换鸟’,引进新的高附加值产业来替代。因为对这类企业改造的成本太大,其投入已足够另建一座新厂。而眼下陶瓷企业的外迁的目的,就是要将产业链条中附加值低的那部分生产环节,迁到土地和劳力相对低廉的地域,而研发和销售等高附加值的两端仍将留在佛山。从全球企业发展眼光来看,制造业即生产环节的转移与设计研发部分的保留,既是相辅相成也是合乎规律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