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陶语永存,人间瓷话不断。走进瓷言坊,从《观沧海》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从表现弘一法师的《一轮明月》到描写禅宗祖师达摩的《一苇渡江》,从以棋局比喻人生的《棋如人生》到根据诗人李端诗句创作的《抱琴观鹤》,无一不深烙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印痕。“我的追求是让陶瓷说话,让每一件作品都有故事,有灵魂。”颜松柳如是说。
来到瓷言坊的时候,一位来自义乌的陶瓷经销商正拿着自己需求的产品样式,与颜松柳谈订货事宜。入选中国美术馆的《一苇渡江》的创作者、国家级三金八银的获奖记录、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眼前的这位陶瓷工艺美术师,让我有些诧异,因为就他的成就而言,他实在太年轻了。
“既继承传统雕塑的精华,又融入现代思想,是我一直努力探求的,我觉得这是一种使命。”——颜松柳
瓷雕创作中的颜松柳
机缘巧合 走上瓷艺路
有人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颜松柳在颇具文艺气息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父亲的这句话使他能够选择自己想走的道路,并在这条路上义无反顾地坚持着。
福建省工艺美术学院曾是颜松柳初中时代的向往,然而,第一次落榜后,准备复考的他走进了德化职专。正是在这里,他接触到了雕塑,成为他走上瓷艺之路的起点。
接触到雕塑的颜松柳也同时爱上了雕塑艺术,他放弃了复考的念头,一头扎进瓷雕的世界。每逢周末,颜松柳都到民间百年老字号——蕴玉瓷庄学习传统雕塑,其间,到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进修的一年,为其雕塑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蕴玉瓷庄,精美的瓷雕作品,让颜松柳如痴如醉,“那些瓷雕震撼了我,当时就下决心,也要做出这样的作品来。”
1998年,德化县政府与中央工艺美院合办进修班,这也是颜松柳真正认识陶瓷的开始。老师的指导激发了他瓷艺创作的潜质,之后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的进修学习,更让他如鱼得水,瓷雕创作中融入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文化理念,思想观念也与之前大不相同。2005年,“瓷言坊”工作室正式创立。传承传统瓷雕文化,又立足创新,一位传统艺术和现代思潮完美结合的工艺大师出现在德化陶瓷界。
创业艰难 脱离市场摔一跤
谈起创业的艰难,颜松柳深有感触。他说,瓷言坊创办之初,他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去创作作品,从不考虑市场的需求,当时在他看来,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在市场上一定会热销。然而,产品投入市场的结果重重打击了他,产品几乎都没有卖出去,这就意味着前期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全部扑空!
冷静下来的颜松柳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别人的东西能卖出去,自己的却卖不出去,问题出在哪呢?于是,他成了陶瓷街、博物馆的常客,几经调查,他得出结论:真正艺术性的东西也应该是大众化的,必须贴近大众,贴近生活。
“那一刻,不知怎么,我突然想到了梵高。应该坚持自我还是迎合市场,我很矛盾。”几经思索,颜松柳还是决定以自己的个性为主,将自己的创作思想和技艺手法融入陶瓷中,结合大众的口味来创作。于是第一件既表达了自己个性,市场又接受的作品《开怀弥勒》面世了。“我终于找到了个性与市场结合的点。”第一件作品的成功,让颜松柳找到了新的思维路线,创作源泉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观沧海》、《一苇渡江》……一件件出色的瓷塑作品出现在人们眼前。“创业是艰难的,但我选择的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颜松柳说,在创建工作室时,很是费了一番心思,最终选定“瓷言坊”。涵义有三,一是让陶瓷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二是让陶瓷表达自己的主题和内涵,三是讷于喧嚣、浮躁,敏于学习、积累与创作,多让作品说话。而这些,也正是颜松柳身上最为闪光的品质,也是其瓷艺路上的成功特质。
自制瓷塑 父亲寿宴表孝心
“那真是件令人难忘的礼物!”在记者采访时,坐在颜松柳身边的朋友小黄仍对一年前的那场生日宴会念念不忘。原来,为了庆祝父亲六十岁生日,颜松柳特意制作一套“福禄寿”瓷塑作品,送给参加宴会的每一位亲朋好友,此举当时轰动全场,更让人对这一独具匠心的创意赞不绝口。
谈到当时的创意,颜松柳说,父亲的六十大寿是个特别的日子,当时煞费苦心地想送父亲一件礼物以表孝心。后来突然有了大胆设想:发挥自己特长,做一件趣味性的作品,送给每一位参加宴会者作纪念,共享这一快乐时光,岂不是比只送给父亲礼物更有意义?说做就做,于是父亲的寿宴上,“福禄寿”三星送到了每一位亲朋好友的手中。“他将对父亲的爱用作品表现出来,直到现在,我们看到福禄寿礼物,都想得到当天寿宴的情形呢。”小黄笑着说。
而实际上,像这种在特定场合创作特殊作品的做法,颜松柳并非仅此一次。2002年年底的一天,他偶观清代画家苏六朋的《达摩图》,灵感乍现,随即采用简单、概括的雕塑手法创作了《一苇渡江》。简洁明快的手法赋予作品动感,达摩飘然渡江而去的超然气势凸显。这件糅合东方文化、德化传统瓷艺与西方雕塑技巧的作品,入选中国美术馆首届全国陶瓷艺术邀请展,获得了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传统艺术金奖,被福建省博物院永久收藏,从而奠定了颜松柳在德化甚至全国瓷坛上的地位。
2005年12月,他在倾听年近八十、满头银发的清华老教授何燕明讲课时,突发奇想,以速塑的手法创作了《暮归的渔夫》:一个手拎鱼、肩背筐的老渔夫,迈着蹒跚的步履满载而归,布满岁月沧桑的脸上写着平凡与知足。一件从构思到完成仅花十几分钟的作品,却获得2006年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银奖。
2006年5月喜得千金,他酣畅淋漓地制作了一尊大弥勒佛《开心得意》:弥勒佛袒胸露腹,无忌自在,那开怀畅笑更是得意洋洋,恣迎人间如意喜福事。
传承创新 艺术修养是关键
颜松柳说,自己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几千年来,人们的创作都不曾超过何朝宗,其实不是技艺的问题,关键在于艺术修养。“年轻一代最大的优点在于大胆、创新,但是沉不住气,在走上瓷艺创作之路时,应该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他说,他希望自己能在传承德化传统瓷雕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加以创新,给他人以借鉴和启示,让更年轻一代少走弯路。
在创作室,颜松柳的徒弟们都在认真地完善着眼前的作品,虽然看起来都很年轻,但那种认真和耐力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从外地前来学艺的苏辉文告诉记者,他来到瓷言坊近两年,跟随师傅学习雕塑设计和创作。问及当初何以从师颜松柳,他说自己一直很喜欢瓷雕创作,后来听别人说师傅胸怀开阔、瓷艺过人,教得又认真,能学到真本事,所以特意前来拜师。小苏说,师傅除了教技艺外,还教会很多做人的道理。“师傅说,学好技艺前,要学会做人。”
小苏说自己很幸运,因为他是师傅目前为止的最后一个徒弟。“师傅的创作理念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还有很远的距离。”
■ 记者手记
采访前,我一直在猜想,是什么让这个年轻的瓷塑艺人沉得住气,执着于传统瓷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采访后,我终于明白,是他对瓷塑艺术的真切情感和使命感。颜松柳说,他希望自己能带给别人一些启示,我知道他会的,因为他正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着,并且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