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佛山陶瓷而言,实际上产业升级的过程早已经开始了。不少陶瓷企业成为出口导向型企业。随着中国入世优惠期限的结束,两税并轨导致财务优惠上的吸引力减弱同时,近3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并没有计算环境方面的成本,而环境成本也越来越成为陶瓷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而长期被低估的人力资本随着技术和制度的变迁,面临一个必然的升值过程,加上新《劳动合同法》的推波助澜,导致企业的用工成本急剧上升,这对佛山陶瓷产业而言影响尤甚。因此对于佛山陶瓷而言,产业升级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这种正在进行的产业升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工荒”,从2006年开始珠三角就开始出现所谓的“民工荒”现象,而不少民工开始转向长三角地区,因为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工作环境。二是“迁移潮”,不少陶瓷企业开始撤出佛山。迁移的原因显然是因为继续办厂的成本太高,而这提高的成本主要也是来自两税并轨、环境成本上升和劳工成本上涨。
“民工荒”和“迁移潮”意味着工作机会消失了,当然工作始终会消失,问题是有没有新工作机会填补进来。否则就变成了产业升级在赶走老工作的同时,也关上了新工作的大门。如此一来,产业升级也不可能成功。产业升级的含义,绝不仅仅是说换了一批机器设备,而后政府号召一下,就是产业升级了。资金可以转换用于不同的产业,设备不是产业升级的障碍,土地在佛山政府现有的条件下也不构成一个大的问题,制度上也有中央的要求和支持,唯一的问题就是人的因素。
产业升级始终要靠人来完成,因此如果佛山政府决定为转型支付成本,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到人的身上,这不仅包括调动本地的人力资源,同时也包括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因此可以从提高人力资本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着手,包括对原有的工人的再培训,使之在提高技能的同时焕发创新动力,从而推动产业升级顺利进行,进而达到科学发展。天下没有免费午餐,花钱应该花在刀刃上,因此最好花在人身上,须知科学发展最重要的是人的发展。
也有观点认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于经营状况本来就不甚理想的、低附加值的企业,肯定会增加其成本,并产生一定的冲击,而有些陶瓷企业本身就是佛山产业升级所希望淘汰的对象。所以广东省最近出台的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其实可以加快佛山陶瓷的产业升级,达到良性循环。看起来这似乎是最低工资标准调高的意外之得,但这一观点依旧值得商榷。按佛山陶瓷协会一位领导的看法,企业可能会将“日工制”换成“件工制”,就是说原本以上班时间测算劳工的贡献,现在以产品数量来计算,这也会导致所谓的最低工资形同虚设(原话摘自该领导在某陶瓷媒体发表的一篇言论稿)。笔者严重不同意这位领导的看法,因为产业升级如果可以通过提高用工成本来完成,那未免也太简单了一点。
佛山出现大量陶瓷制造企业撤离的现象,证明企业已经体会到在两税并轨、环境成本上升以及《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的情况下,继续运行的成本上涨使得其做出撤离的选择。我以为,佛山陶瓷[FsTaoci.Com]要实现产业升级,就需要提升劳工的技能与知识,也就是要实现人力资本的提升,例如可以加大对劳工的培训等。
更何况,产业升级过程是一个市场过程,而不是一个政府拍脑袋下命令的过程,行政命令无法主导出产业升级的过程,而产业升级只能是无数市场行为主体共同行为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一旦市场过程被扭曲,佛山陶瓷产业升级的前景恐怕就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