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中,有德有才方能成就大事业,一直以来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涉猎商海久了,才知道原来没有那么简单,成功不是偶然,赢在细节更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努力。
笔者自营过塑料粒厂,也因此结识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老板,就以陈老板来说吧(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用化名比较好一点,请谅解),此君是某市的政协委员,且自营**厂,成绩斐然,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出于开源节流的目的,也开拓了新的领域。进入了塑料界,办起了一个全新的吹膜厂。要说他的才能和德行,那可不是吹出来的,他也用事实证明了他的本领。
因他是我们的上家,也是我的客户之一,打交道的时间久了,我也知道陈老板的为人相当守信用,而且态度不错,在本市塑料界来说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买主,在同行中口碑一直不错。但就是这样德才兼备的人才,带领他的团队经营经火一段时间后,渐渐风光不再,在前不久得知他的吹膜厂已经关门大吉。大家朋友一场,看到这种情景,我心中彼不是滋味,感慨万千。
虽然是事后诸葛亮,但作为商场警示录,具有相当的意义,以笔者商战多年的经验和眼光判断,一一为您解开谜团,陈老板虽然在调味厂经营方面有独到的高招,成绩斐然是因为他有自已的独到配方和技术。所以质量不错,销路通畅。再加上本市及周边调味行业竞争对手比较少,因此有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但商场上一直流行"不熟不做"的说法,陈老板一开始犯了根本性的错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进入了全新且陌生的塑料领域,为此在初期市场开拓和掌握技术付出了不少的代价,虽然他也懂得用人才进行开拓,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和省事,但由于他本身既是投资者又是决策者,由于对自身的行业不是很精通,因此在决策上就难免犯错误。
在购买机器设备时,出于试探性的投资,购买了三套二手的吹膜机组和二手的切机等一系列设备,由于机器不争气,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做过塑料的朋友都知道,特别是切机,要求相当精密。且懂得一定的调试才能物尽其用,如果调试不好,再好的设备也相当于废铜烂铁。
用一个简单的道理事例来说明陈老板此时的状况,就好比是一个新司机驾驶一台残旧的车子,前景堪忧。虽然陈老板在事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寻觅人才,欲求度过难关,但真正精通塑料的人才却一般都是自营塑料厂的老板,所谓术业有专攻,久病成良医。所以他寻觅到的只能是对塑料某一方面比较擅长的人才,并不是全才,用难听一点的话来说,寻觅到的人才只能是半桶水的功夫。
陈老板和他请到的人才,两个不精通本行业的人在决策和操作时,弄出了很多的机械事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交了很多学费。我常常在机修厂里看到他们的身影,不是弄断螺杆就是操作失误,搞坏其他的机器。常常大修。虽然我好心好意的进行技术指点,但却不能从真正根本上扭转乾坤,因为经营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不是技术了得就行的。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学费过程后,开始有合格的产品进入市场,由于实力弱,只能找人经销,但市场上的经销商,都不是善男信女,常常把价格砍到生产厂家心滴血的地步。老手的吹膜厂老板只能微利经营,何况新手乎。何况市场上的经销商一般都是“周扒皮”,都有自己固定的厂家供应塑料袋产品,对他这样的新手供应的产品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在价格上只能是以略低的价格成交,进一步谋杀了陈老板的谋利空间。
陈老板千好万好,但性格上还是有一点不太好,不知道是不屑于和我们这些小的供应商打交道,还是交际能力或者认识上有问题,反正是不太能和我们这些供应商打成一片,在同行的办公室里极少看到他的身影。没有象我那样常常串串门,同行彼此之间加强联系,增强感情。
而一些老练的老板却很会做人,常常串串门,时不时的和我们这些小供应商喝茶聊天,做为供应商,大家都是人,在价格和信用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肯定是谁和我们更热乎关系更近一点,就卖给谁啦,这样一来,陈老板就有点吃到哑巴亏了,在淡季时,供应是没有问题的,在旺季时,常常拿不到原料下锅,饥一顿饱一顿的撑着。这种情形一直维持着到最后时刻。
在不久前,陈老板终于痛定思痛,出手转让了吹膜厂,留下了满腔热血和一丝遗憾,淡出了塑料界。在此但愿陈老板能真正的醒悟,奔向美好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