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整形手术
春节过去后,我得到擢升,成为分公司的公关部经理。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大型的跨国公司,公司在公关传播上有其一贯的战略,似乎也比较得法。我承认在这家公司里,我学到很多做事的技巧,但问题是这一两年来,我不断地觉得自己在"异化",你懂吗?就是马克思谈到的产业工人异化的情况。
为什么这么说?公司里讲究的是效率,而要提高效率,最关键的是一切都要标准化,即便是做公关传播,也有一系列的标准化的流程。在这里,从流程管理的角度说,"创新"意味着成本(时间成本,因为创新意味着要重新讨论)。而我似乎也被改造得不错,称职地在这个流程的某个环节上运转,不然也不会得到升职机会。然而,一直以来,我总有些痛苦,个性被压抑的痛苦,我曾经考虑过要换一份工作,不过在与其他公司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所有的公司(跨国公司)都在"标准化",是不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标准化整形手术?
一位IT企业公关经理,32岁,女性
你的喻词很棒,你把接纳"标准化"的过程称之为"整形手术",这很贴切。的确,现在几乎所有像样一点的公司都推行"标准化",构成所谓(公司)行为方式上的模型,形成公司的内部语言,其目的是改善流程,提高效率,便于沟通,易于复制。当然,在这个模型成功复制在每个人身上的时候,这种语言开始笼罩在每个职员的心灵的时候,无疑,会或多或少地抹掉了一些个性、乐趣、冲动或者奇想。老实说,我能够感同身受地同情您。
作为一个雇员权利至上主义者,我想让雇员阶层了解"人性成本",即我们这些可怜的雇员拥有一种"在心不在焉状态下工作"的权利,例如我们会时常性懈怠、暂时性消沉、间歇性抵触……但是,需要提醒的是,老板们不喜欢这种成本,他们总是要干掉它,于是他们发行了"标准化"的程式来"挤压"人性成本。实际上这是一种二元选择,人性成本往往会带来突破"体制化规驯"的创意,于是,容忍人性成本则富有人性地鼓励员工的创造性。而通过"标准化"来规制它,则会控制人性成本带来的效率损失,但会破坏人性,就是你所谓的"异化".
由于这个世界是个分工愈加细密的社会。一个商业组织存活的唯一方式是加大分工深度,并通过高效的"标准化"流程来对接,每个职员必须改善他的人性成本,投身于庞大的协同之中。组织追求的是协同带来的效益,而不是职员们的头脑灵感。至于创意部分,公司上面的头头脑脑们会负责,不愿意中下级人员来操心。上个世纪70年代的民主式决策分享制结束了,在这个时代,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上层的孤胆,领导力的强悍,独裁式的超前眼光以及对下层员工的驱动力,以及整个组织系统的执行力和整体灵活性。至于普通职员的灵魂,已经被组织没收了,或者被识时务的风吹走了。
实际上,像我们这样文人扎推桀骜丛生的媒体单位也在推进着各种标准化建设,即使很初级,也有点让人受不了。例如我们会有版面的标准配置:半版是怎样的稿件篇幅配置和美术配置,整版又是怎样的配置。如果广告体位异常变态的话,那么又会出现怎样的配置。如果稿件篇幅不够的话,那么美术或者摄影照片的膨胀系数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即使膨胀系数用足了,还是没有达到覆盖整版目的的话,那么我们还会有最后的一招,拉出一个导读位置区域。你瞧,在我写这篇知心哥哥的答疑前,我的编辑——就是本版版头上面标着的两个家伙,她们要求我要在她们圈定的标准字数内解答。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也被"异化"了,我被标准字数异化了,我和你一样,似乎也被改造得不错,称职地在这个字数上胡涂乱抹寻死觅活。是的,我现在只能写1500字左右的东西了,过了这个字数就头脑空空如也,甚至会产生自卑的尴尬。年初,我很想总结至今为止令我百感交集的一生,不过很快我很明智地想到,它可能会在1500字内死水无澜、很没面子地终结。于是我克制了这个制造回忆录般的雅士念头,隐藏乏味的己况是一种美德。
商业组织创造的一系列的标准化的流程是用于规驯职员的,是创造一种体制化的复制生态。刚死掉不久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鲍德里亚说,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是"物对人的包围",因为物质不仅仅提供了某种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某种"美学消费",女人们消费高档货的时候嗓门奇大唯恐别人不知,购买地摊货则偷偷摸摸噤若寒蝉,这使得人们无时无刻不处于有等级划分的消费情绪之下。可以稍微引申一下,这个时代不仅存在"物对人的包围",还有组织创造的各种规则符号对人的"包围",标准化就是这种"包围"的内容之一。我们没有办法抵抗这些,没有任何办法。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瓦解自己,分裂一点。工作就是那么一回事,我们坦然这种"包围".人生就像一牛粪,鲜花在里面也可以生长得很茂盛,我们都尽力要做一朵鲜花,但是,肯定不是在工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