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行动:民心所向的工程
时间:4月26日上午
地点:杨和工业区一陶瓷厂内
关键词:浓烟
大烟囱直冒浓烟
前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杨和工业区内的某陶瓷厂,站在距离该陶瓷厂约600米外的杨和市场,就远远看见不远处“烟尘袅袅”,天空中弥漫着一层白色“浓雾”。来到该陶瓷厂正门口,记者看到整个厂区就靠在高明大道边上,门口旁边空地上散落着一堆被“遗弃”的陶瓷片。虽然前一天晚上下了小雨,但靠在陶瓷厂边上的人行道上依然能看到一层灰白色的烟尘,而行走在人行道上,记者感受到一阵阵热气从墙壁上“渗透”出来。
当记者来到该厂的后门时看到,一根圆柱大烟囱不断往外冒着白色浓烟,浓烈的烟雾与气味强烈地刺激着人的呼吸道。人行道到后门是一条泥泞坑洼的路,路边的草木叶子依稀能看到被雨水冲洗过后留下的“灰白色”的痕迹。通往厂区内的小路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色的烟尘,记者走过去时“一步一个脚印”。
一位在该陶瓷厂当清洁工的工人正在不停打扫路上遗留下来的泥土和飘散下来的灰尘。她告诉记者,后门主要是供泥头车运送烧制陶瓷用的泥土进工厂,因此路上经常散落不少泥土,风一大时,厂内就会四出“烟雾弥漫”。而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些飘散到路边的泥土和烟尘,每当车子经过这里,都会卷起一阵不小的“沙尘暴”。她还说,自从到了这个厂工作,每天的情况都是这样,“下班后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澡。”
记者随后在陶瓷厂周围走了一圈,发现墙壁上都落了一层厚厚的粉尘,路边的花草树木很多都是“铁青着脸”,绿色光泽被“侵蚀”不少。一位老奶奶捂着嘴路过该厂后门,记者上前询问,老奶奶指了指正冒着滚滚浓烟的烟囱,“这里的烟味道很大,平时灰尘更大了。”
居民声音
灰尘影响果实发育
与陶瓷厂相隔一条高明大道的清堂村居民梁浩希:这个厂距离我们的房屋太近,灰尘太多,天气干燥时,到处灰蒙蒙的。以前有稻田的时候,只要东北风一吹,那些黑烟就会吹到这边的田地上,灰尘就会覆盖在禾苗上,很容易被“毒害”干枯。现在没了稻田,我们种的果树,那些黑烟吹过来的时候,粉尘落在枝叶和果实上,新长出的果实难以正常生长发育。
人和中学老师陈老师:风一吹,这里的气味就会很大,我们都不敢随便开窗。每当吹风的日子,都会尽量把教室的门窗关上,不然烟尘和浓烈的气味就会弥漫整个教室。每个学期开学,和其他老师都要带领学生把操场上厚厚的灰尘打扫干净后,再来清理教室,扫去堆积在课桌上的灰尘,再打扫地面卫生。不要说一个假期,以前就是星期六、星期天两天时间,桌子上就会堆满灰尘,实在灰呀!
相关链接
政府出击:
17家陶瓷、
水泥企业年内淘汰
强势推进 年内完成调整提升任务:高明区政府明确提出,必须在今年年底前关停全部9家立窑水泥生产企业和大部分陶瓷生产企业,并对其他几家企业限期治理、引导提升。高明区区长潘志文强调,各镇街、各部门务必各司其职,年内全面完成陶瓷、水泥行业调整提升目标和任务。
依法行政 重点开展专项执法检查:高明区环保局、劳动保障局等职能部门务必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劳动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重点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行动,为区政府依法对各陶瓷、水泥生产企业作出处理决定提供依据。
一企一策 量身制订企业调整方案:高明区综合相关规定、实际情况、企业需求等因素,采取“一企一策”方式,为每家企业量身制订调整方案,将全区12家陶瓷生产企业分为“扶持壮大”、“限期治理”、“搬迁转产”、“依法关闭”等4种措施,并确定了各类企业名单。同时,9家水泥企业均在“依法关闭”之列。
产业优化 引入两大龙头水泥企业:海螺集团、台泥集团等水泥行业内的两大龙头企业将落户高明,高明区希望以“等量淘汰”的方式淘汰关闭立窑水泥生产企业,发展规模新型水泥企业,高明水泥产业将步入现代化、集约化、生态化之路。
资料数字
“两低两高”:
陶瓷、水泥整治大势所趋
以下几组数据呈现出“两低两高”的特点,以客观的形式表明在高明区,陶瓷、水泥行业调整提升已是大势所趋。
1.产值低:2007年,高明区陶瓷、水泥行业总计创造地区生产总值11.67亿元,占全区当年GDP的4.3%;工业总产值占全区4%左右。
目前,高明区陶瓷企业占地1580亩,去年平均每亩土地的工业产值为142万元;水泥企业占地约1300亩,每亩土地工业产值不足百万元,其投入产出比例明显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2.税收低:2007年,高明区全部21家陶瓷、水泥企业纳税总额为0.71亿元,仅占全区当年总税收20.89亿元的3.4%。
3.污染高:2007年,高明区陶瓷、水泥生产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合计为4449吨、粉尘排放量1408.7吨,两项占全区排放总量分别高达39.2%和75.5%。
4.能耗高:2007年,高明区全部21家陶瓷、水泥企业总能耗为64.94万吨标准煤,占全区25.2%;用电量为63381.6万度,占全区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