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陶瓷春交会又结束了!洋和尚念经已有三场,起色似乎不大,还是一样的不温不火,一样的主办方和嘉宾硬着头皮扮出的热情和高调,相伴着参展企业及更多企业的不冷不热。情形当然比表演者在舞台上自说自话而台下观众早已走光的尴尬好上多倍,但笑脸迎了个冷屁股也的确值得反思。
多年来,佛山陶交会给参展商的感觉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大企业往往是心有不甘却还是选择观望,只有中小品牌轮流着来赶赶场。前期人们问罪“双城记”(华夏博览城和中国陶瓷城),事实上两城整合依然效果不佳如今又引进洋和尚,依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
其实,佛山陶交会的成功与否,关键并非在于双城记,更非是“中国和尚”经念得不好,实乃是展会过多的原因。物极必反,物多则滥,这才是佛山陶交会的病症。
就拿奥运会、世纪杯这类竞技性的运动会来说,其欣赏性高、变数大,之所以办得成功,大概与“四年等一回”的定位也不无关系。因为一件事不吊一下胃口就重复,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这世界上能不断重复却热情不打折的惟有“四个样板戏”,可那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如今举全国文艺人才之力打造的春晚,无论水平和手笔绝对一流,可还是因为这年夜的大餐年年都往上端,结果全国人民都不怎么太买帐了!这就是重复带来的视觉疲劳。
对佛山陶交会不妨先考量一下:我们的参展商有没有一年参加两次展的热情,有没有需要两度亮相陶交会才足以展示完的好产品,有没有足够大的吸引力使国内外采购商、经销商、工程商不远万里两次赶来我们的采购商、经销商、工程商有没有一年两度赴展的欲望,有没有两度前来的采购能力和需求。如果没有,就干脆只办一次。如此,才能提升展会上采购商的人气和参展商的热情。
不然,无论这次能引来了多少国外顶级品牌的展商,邀请来了多少国外的瓷砖采购大鳄,没有收获大家绝对会把展会当成“一次性”用品。虽然老外在爱护环境方面很模范,但是我敢保证他们在对这类收效不大的东西决不会重复使用。
在陶交会问题上,窃以为必须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求质量不求数量。如果不管黄瓜、萝卜,还是白菜、韭菜硬是当成上桌菜,那就降低了展会效果,大家都费力、费钱,还不讨好。因为,一年两次就会把主办者和参展商的气势都给分割了,就像把一根绳子分成两股,物质没养活也没增多,而且分担的功能似乎更多,但力量却明显得小了。
“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我如果没记错,这句话应该是形容那个才情和尚苏曼殊的,那么,暂向“苏和尚”借用一下,送给缺少营销规划的佛山陶交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