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瓷都德化遍传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年逾古稀的邱双炯潜心研究的非放射性环保蓄能型高温发光瓷已经烧制成功。这意味着该县陶瓷产业即将引发一次材料应用上的革命,曾任县委副书记的老人家也圆了他的“发光”情结。
德化瓷的完美“变身”
表面看起来跟其他瓷塑作品没有区别,可是在黑暗中,普通陶瓷几乎肉眼不见,而非放射性环保蓄能型高温发光瓷则静静发光。光色或黄中带绿或蓝中带绿,显得柔和、幽静、神秘、高雅,把德化白瓷的“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一特质衬托得美轮美奂。
凤凰陶瓷研究所所长邱双炯介绍说,非放射性环保蓄能型高温发光瓷是把高科技的发光色材料融入传统的陶瓷釉料中,在高温1300℃以上烧制而成,也叫夜光陶瓷、荧光陶瓷。它具有陶瓷的特点,即优良的机械强度,耐磨性、耐水性、耐候性,还有蓄光发光性能,并且不含任何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无害,无毒,对环境无污染。它可以吸收阳光或其它散射光,吸蓄光能以后发生活化,而发出强光,发光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发光性能可重复再现,且长期维持发光性能。
发光陶瓷的出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外最早应用在日本、苏联、法国等国;国内也有一些专利报道。主要以放射性发光材料与低温釉料混合制成。这种发光陶瓷的缺点在于发光强度低、余辉时间短、化学性质不稳定,而且其中一些含有放射性物质,不利于生产和应用。此外,上述发光陶瓷大多烧成温度在800℃以下。基于以上原因,这类发光陶瓷至今没有形成工业化的产品。而邱双炯成功研烧的非放射性环保蓄能型高温发光瓷摒弃了以上缺点,是应用技术上的一项大突破。
近年来,德化县政府引导陶瓷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强科技创新,目前已形成集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等1万多个出口品种为一体的陶瓷产业格局。非放射性环保蓄能型高温发光瓷不但可以应用在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等,还可以广泛应用在建筑陶瓷以及交通、抢险救灾等一些标识陶瓷的生产领域。
“我不过是让陶瓷作了个‘变身’,就像为一个少女加上一些饰物,让她变美丽一些,气质变高雅一些。”年事已高的邱双炯老人出语幽默。而业内人士则认为,非放射性环保蓄能型高温发光瓷将使德化瓷增加品种、提高档次、节约能源、提高附加值,必将引领一场陶瓷产品结构调整上的革命。
老书记的难解情怀
邱双炯15岁师从陶瓷工艺名师苏勤明学习传统瓷雕,青年从政,曾任德化县委副书记,为德化陶瓷业“以电代柴”烧瓷作出重大贡献,几十年来从没放弃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被誉为“何氏技法”最有代表性的继承者之一。
四年前,邱双炯开始研烧发光陶瓷,并购买了大量材料进行试验,结果无功而返。期间他又创作了大型瓷雕群五百罗汉、一百零八将、十八罗汉。2006年9月15日开始,国家对陶瓷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到8%;去年7月1日,出口退税率又从8%降到5%。德化瓷面临出口退税率大幅下调、人民币汇率调整、国外技术壁垒等严峻挑战。于去年年底完成了十八罗汉瓷雕群创作后,邱双炯又对着德化陶瓷业所面临的困境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于是又想到了发光陶瓷。“德化瓷一定要‘变身’,要像孙悟空一样,会七十二变!”
闲暇之余,老邱喜欢弹琴,他说弹琴对锻炼手指灵活很有帮助
读论文、析成分、研配方、寻辅料、造窑炉、做试验……紧锣密鼓、夜以继日的几个月过去了,老人家惊喜地发现,那些堆放在客厅、仓库、实验室甚至卫生间里的瓷器,到了晚上,一批比一批更完美地散发出荧荧的光来。直至目前,老人家还在不停地做试验,每几天就会有一批新试验结果出现。他说虽然已有百分九十几的把握,但还是要力求完美。
“德化瓷艺这一民间瑰宝不能丢,要传承下去,这才是德化的根,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我想在有生之年把它发扬光大。”言谈间,邱双炯语气坚定。他把自己也比作普通的陶瓷,认为只有努力为德化陶瓷业做些贡献,“会发光”,也才有了更高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