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至25日,由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和德清县政府主办的“瓷之源”原始瓷与德清窑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举行。本次会议是在2007年德清火烧山和亭子桥原始瓷窑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的背景下召开的。来自全国各地以及韩国、日本的8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与会学者听取了火烧山和亭子桥窑址考古发掘主题报告,考察了考古发掘工地现场,观摩了窑址出土的原始青瓷标本,围绕“瓷之源”、亭子桥窑址的性质、亭子桥窑址产品质量、原始瓷的概念以及北方原始瓷的产地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代表们认为,德清县具有悠久的制瓷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原始瓷器诞生地及中心产地,至战国时期原始瓷烧造达到了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火烧山和亭子桥原始瓷窑址正是这段辉煌历史的重要见证。
发掘德清火烧山和亭子桥是国内首次对原始瓷窑址的考古发掘,是中国瓷窑址考古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与会学者认为,德清窑的考古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主要表现为:火烧山窑址地层丰富,持续时间长,可以建立自西周晚期到春秋末更详细的年代序列,充分证明了以德清所在地的东苕溪流域在中国瓷器起源研究中的特殊重要地位,誉之为“瓷之源”可谓实至名归;火烧山、亭子桥窑址发掘了中国目前最早的原始瓷龙窑遗迹及大量形式多样的窑具,对于探索中国早期青瓷的烧造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丰富了对西周至战国时期窑业生产技术的认识。
战国时期是原始瓷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以亭子桥窑址大量精美的仿青铜礼乐器的发现,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与同期的越国贵族大墓的同类随葬品比较可知,亭子桥窑址是一处为越国王室与上层贵族烧造高档用瓷的窑场,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制瓷工艺水平;仿青铜的原始青瓷礼乐器随葬,是越国贵族墓葬的重要特征之一。江苏无锡鸿山发现的邱承墩特大型越国贵族墓中,出土了500余件仿青铜的原始青瓷礼器和140件原始青瓷乐器。亭子桥窑址所见产品器类,几乎囊括了这些年江浙地区大型越国贵族墓中已出土的各类原始青瓷礼乐器。亭子桥窑址周围,还有冯家山、长山等同样烧造礼器与乐器的窑址,说明这一带是集中烧造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与乐器的窑区。江浙地区越国贵族墓葬中随葬原始瓷礼乐器找到了明确的产地,必将对越文化的研究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成熟青瓷与原始青瓷的探讨是本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陶瓷界把浙江上虞小仙坛东汉窑址的产品认定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成熟青瓷。亭子桥窑址出土的原始青瓷器,多数产品都显得烧成温度很高,胎质细腻坚致,釉面匀净明亮,釉色泛青、泛绿,胎釉结合良好。会上有专家提出,根据亭子桥与鸿山越国大墓的发掘,这类质量上乘的产品可直接称为“青瓷”。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围绕瓷与原始青瓷的课题,还需进一步研究和科学测试。因此,确定一个瓷器的理化标准是当务之急。
代表们希望浙江的考古工作者继续努力,为“瓷之源”的探索提供更新的考古成果。亭子桥窑址及周边窑址是一处重要的原始瓷生产地点,学者建议当地政府应加强保护力度,提高文物保护级别,做好展示和利用工作。
研讨会上,来自故宫、河南、江苏、江西、安徽、上海以及韩国等专家还就当地出土的原始瓷及相关问题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此次研讨会对促进学术界对原始瓷研究的重视以及推动原始瓷研究的进一步开展,都将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