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佛山陶瓷企业对产业整治过程当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感到困惑与无奈之际,日前,市政府罕见地一次性出台了3份针对陶瓷产业的政策性文件,制定了陶瓷产业整治的评价标准、扶优扶强政策以及未来的产业发展规划,这对处于产业整治风暴当中的广大陶瓷企业而言,无疑是一场难得的“及时雨”。
首先,文件明确提出了评价标准,企业能否留在佛山发展,将实施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而是用标准来说话,对符合要求的企业,将允许在佛山继续经营。换句话说,只要企业达到了政府提出的“十大指标”,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留在佛山,这对众多前一阶段上了政府限期关停、搬迁“黑名单”的企业来讲,似乎是一个死里逃生的福音,从中可以看出政府从行政干预到市场调节执政水平的转变,显得更温和、更民主、更理性。铁腕整治大棒下的“一刀切”似乎有了松动的迹象。当然,我们也衷心地希望那些符合标准的企业不再面临“停水断电”的尴尬。
其次,对留下来的企业提出了具体的扶优扶强举措,给规模型、品牌型企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一段时间以来,佛山陶瓷行业草木皆兵,大家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的走与留,但对留下来的企业如何发展,却缺乏一个全面、完整的产业规划和明确的指导意见,看着周边的诸多小企业纷纷关门、搬迁,大企业并未因此而感到侥幸,反倒有种唇亡齿寒、兔死狐悲的感觉。此次出台的扶优扶强政策,首次明确了陶瓷企业总部的概念,并从资金、用地、税务、人才、节能减排等方面提出了实实在在的7条举措,尤其是煤制天然气的解禁和用地方面的支持,为大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现实的途径。
再次,清晰规划了未来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目标是打造全球“陶瓷之都”。多年来,佛山陶瓷产业曾获得不少官方、协会和民间的赏封,但大家公认的还是“南国陶都”。此次定位为全球“陶瓷之都”,透露出政府对未来佛山陶瓷产业的态度和立场,并充分认识到“佛山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大、产业链发育最完善的陶瓷产业集群区。”要打造全球的“陶瓷之都”,就必须进一步强化、完善和提升产业链,尤其是与此相关联的配套产业,如机械、化工产业,并根据全球“陶瓷之都”的要求和标准,来设计和制定产业标准,才能使“佛山陶瓷”蜚声海内外市场,向着全球“陶瓷之都”的目标迈进。
3个政策性文件一次性出台,既体现出佛山市政府对陶瓷产业整治的极大关注,也体现出政府在产业整治方面的执政水平。借鉴东莞制鞋业空心化带来的危机,佛山市政府此次出台的产业政策组合拳,无疑更温和、更委婉、更理性,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一段时间以来产业整治过程当中一些急躁、过头做法的缓和与迂回,颇有点刹车易辙的味道。因此,我们应客观、正确地解读并评价佛山市政府此次出台的系列文件。对于处在产业整治漩涡当中的企业、协会和下级政府部门来讲,这无疑是一场难得的“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