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刻三鸟纹双耳罐 瓷质,高27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17厘米。此瓶直口肩伏双系,圆肩腹下直,显得很重,半釉至腹下,刻三鸟,手法写意,简单概括,一笔划刻出鸟全身,再用一笔画圆布眼,只两三笔鸟儿便活灵活现。
宋代是中国瓷器生产的繁荣时期,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争奇斗妍,八大窑系遍布全国,后人对宋瓷的研究硕果累累。但一直以来,人们对地处祖国西北的磁窑堡西夏古瓷窑址和西夏制瓷工艺知之甚少,以至于1980年前后编写大型巨著《中国陶瓷史》时,苦于没有可靠资料,未能将西夏瓷写入其中,留下一个莫大的遗憾。
上世纪70年代,宁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西夏陵区进行发掘,80年代又对灵武磁窑堡进行了发掘。两次发掘都出土大量西夏瓷器。我国著名陶瓷界的大师马文宽先生曾多次深入灵武磁窑堡窑址考察,并做了许多重大的研究和发现。考古发掘的推进与众多专家的辛勤工作,逐渐向世人揭开了西夏瓷器的神秘面纱。
西夏陶瓷研究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1956年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敏盖乡发现两件黑釉剔刻花瓶,最初被定为元代,后又归入宋代。可见这两件古瓶为非发掘品,没有地层关系和可靠年代的实物佐证。但最后认为“可能与西夏有关”,应是颇有见地的。1964年—1965年宁夏考古工作者在石咀山市郊区又发掘出土了几件瓷器,有玉壶春瓶、碗、罐、人头像等。
发掘者认为瓷人头像作秃发状,反映了西夏的社会习俗。上世纪70年代,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在银川市西郊西夏陵区发掘八号陵,出土了一些瓷器碎片。以后宁夏灵武市崇兴乡、甘肃武威西郊的西夏窖藏和墓葬中出土了一些瓷器,被认为是西夏瓷。1979年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发现一处窖藏,出有3件黑釉剔刻花瓷罐,1件白釉高圈足碗,1件白釉瓷盘等,亦应是西夏瓷。1982年—1986年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发现多处窖藏,出土一批西夏瓷。上海博物馆馆藏1件黑釉小口瓶,腹部刻有西夏文。上述零星发现多发表在70年代末期或以后,这使人们知道了西夏瓷的存在,但囿于资料,还不足以对西夏瓷进行全面的论述。随后,西夏瓷便成为陶瓷界所关心的重要学术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