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建陶生产基地,佛山陶瓷近年来却频遇“瓶颈”。佛山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尹虹说,珠三角各种生产要素涨价,资源和能源紧缺,环保和节能减排压力骤增,导致陶瓷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佛山市政府为此提出了以“总部经济”带动陶瓷业转型升级,并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大量陶瓷企业加速关闭、外迁。此举导致部分企业不满,并引发争议。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佛山的“得与失”均具特殊的“标本”意义。
近1/10的陶瓷企业关闭
佛山陶瓷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建筑陶瓷的年产量占全国的40%,占全球的1/4,建筑陶瓷出口占全国的3/4,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达161个。然而,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建陶生产基地,佛山陶瓷近年来却频遇“瓶颈”。
陶瓷业的发展主要靠工厂扩张,需要大量用地,但在陶瓷企业最集中的禅城区,可利用的土地等资源空间己越来越小,无法承载过多的大规模工业项目,再加上总产值约400亿元的陶瓷行业目前仅占佛山工业总产值的6%左右,与其所占用的资源不成比例,政府希望通过出让产业链的低端环节,保留和置换更多的高端环节。
去年下半年,佛山市出台了《加快推进陶瓷产业调整提升》的政府文件,提出对污染重、能耗高、安全生产和环保不达标的陶瓷生产企业采取治理、搬迁、关闭等措施,实现优化调整目标。并要求各区政府确定限期治理、关闭和搬迁的陶瓷企业名单。三年内,全市除保留数十家陶瓷企业外,其它陶瓷生产企业也将全部退出。
在成本上升和产业政策的双重推动下,佛山陶瓷企业关闭、外迁的现象迅速增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介绍,2007年佛山有40多家小型陶瓷企业关闭,占全部陶瓷生产企业的近10%,而往年正常淘汰的只有一两家。
今年5月,佛山市又出台了《佛山市陶瓷产业结构调整评价指导方案》、《佛山市陶瓷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和《佛山市陶瓷产业扶优扶强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了陶瓷行业环保、节能减排、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防止行业出现“空心化”
面对陶瓷企业的关闭和外迁,部分企业和专家深感忧虑,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这些企业有可能完全撤出佛山甚至广东,导致佛山陶瓷行业出现“空心化”。
针对此担忧,佛山市政府提出“要积极发展陶瓷服务业、会展经济和总部经济”。佛山市禅城区经贸局局长胡安泉在近日召开的“佛山陶瓷区域品牌与总部经济发展峰会”上表示,佛山陶瓷“总部经济”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陶瓷装备制造、陶瓷产业的物流、会展、研发中心等现代服务业,占据中国乃至世界陶瓷产业的制高点。
有关专家分析,发展“总部经济”对佛山陶瓷可产生三大功效:一是能够充分发挥佛山陶瓷的产业优势,占据陶瓷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利用佛山陶瓷的产业优势发展总部经济,将不适宜大城市发展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出去,聚集陶瓷企业总部,并带动围绕总部的各种高端服务业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佛山陶瓷的优势地位。
二是有利于推动佛山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高污染、高投入、高耗能的陶瓷业成为佛山重点整治的行业,通过重点发展陶瓷企业总部及研发、设计、工艺、营销等高端环节,不仅能促进陶瓷业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转变,同时也能促进佛山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是能够避免陶瓷产业空心化,提升佛山陶瓷品牌价值。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大型陶瓷企业和品牌企业留住总部,同时吸纳外地知名陶瓷企业总部入驻,才能保持并提升佛山陶瓷产业的竞争力。
发展总部经济不能一厢情愿
政府“强推”企业外迁的作法引发了佛山一些企业的不满。他们认为,过去二十年里陶瓷企业一哄而上,造成区域内环境压力难以承受。政府应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在区域环境容量和能耗指标的许可范围内发展产业,而不是一味放任,等到超过了警戒线又“一刀切”地赶走。
与此同时,“产业基地”能否向“总部基地”顺利过渡目前仍然是个未知数。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认为,陶瓷业不同于金融业,如果产业基地不存在了,总部经济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发展总部经济不能一厢情愿。必须千方百计留住有实力、有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帮助企业跨越环保、节能等技术门槛,向产业升级的方向迈进。
此外,按照总部经济的设想,佛山陶瓷产业外迁转移的只是生产基地,并非整个产业,陶瓷企业的总部、营销、研发、物流等高端环节仍留在佛山,因此必须按照“总部——制造基地”分离布局的模式,协调好总部和制造基地的关系。北京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宏建议,要加强佛山与周边区域的沟通与合作,消除区域合作发展的壁垒和障碍,协调好总部与制造基地分离布局中的利益分配,引导企业在佛山和周边地区合理配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