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追捧广东陶瓷的时候,也许大多不会想到,就在距离成都不足20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做夹江的小县城,它拥有 “西部瓷都”的别号。夹江制陶由来已久,制陶业所创造的价值占到整个县城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总产量居全国第七。但是大多数的行家都认为,这里制造的产品只能是质低价廉。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大概源于夹江人的传统的成本观念。几年前,无论是原材料供应商、厂家的采购员还是经销商,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能不能再便宜点”。
近几年来,夹江的制陶企业试图改变自己的产品形象,但是,罗马并非一日建成,品牌形象也不是说改变就能改变。对夹江的陶瓷而言,要想在短期内进入一级市场显然不太现实,但天无绝人之路,近年来不断发展的农村及乡镇市场,却为它打开了另外一扇窗。要如何把握机遇,在这片市场上占到更大的份额,取决于夹江陶瓷的形象地位及开发策略。
记者经过几天的走访,与一些陶瓷行业的资深人士及相关经济学研究者进行了对话,结合相关资料,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农村市场进入了复杂、模糊、多元的时期。关于农村市场的概念,除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之外,亦应包括县、县级市和中小城镇,称之为“大农村市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农村市场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综合后确定的。我们将大城市周围的卫星城镇、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县级市及小城镇规划建设较好的地区,都划入农村市场的范围,比如成都周围的郫县、双流,这些区域经济原本已经非常发达,但它依然被划入农村市场,所以,在这里,“农村市场”已不是地域上的意义,而代表了一种消费能力和层次,这股力量不容小觑。关于产品形象的地位和开发策略,我们认为
产品形象的准确定位
目标市场一旦确定,商品针对这个目标市场以何种形象出现,是商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基于对农村市场形成的上述个性特征的认识,专家认为,陶瓷产品在农村市场的形象定位要把握住以下几点:其一体现平民化。平民化,即贴近老百姓,与老百姓的审美、心理、习惯、信仰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容易与农民产生亲切感。其二突出功能化。农民实在,他所需求的商品也力求实在。因此,在宣传上要强调产品功能,取得他们的信任。其三,求本土化。本土化,即具有地方特色,与特定的市场环境和谐统一。作为夹江的陶瓷企业而言,本身应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川渝两地,均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在这样的区域内,他们不用费太大的功夫就能得到老百姓在本土化方面的认可。
开发农村市场的策略
增加农民收入是国家大政方针,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提高是不争的事实,农村市场的成熟和繁荣指日可待。但企业不能静候这天的来临,而应该创造性地主动去开拓,并为“催熟”这一市场下功夫,有针对性、策略性地开发、设计产品,重视市场调查,农村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从“请消费者注意”转移到“请注意消费者”上来,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策略
区域性策略
亦即以经济分布状况进行市场细分的策略。我们认为,企业在进军农村市场时,首先要进行区域性划分,在某一行政区域内划分出一、二、三级市场。
代办性策略
农村中有一种“领袖性”人物,在一定范围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往往是某一产品消费的示范者,可以依托他们实行代办式销售。对“意见领袖”式的消费者,采用直效行销的方式,与其进行充分的沟通,获得满意之后的他们将会带动周围的消费者,成为某一品牌的使用者。
公益性策略
治穷先治愚,农民缺的是文化和科技。企业可举办针对农村的公益性下乡活动,如长虹集团送产品三下乡活动,就取得了良好效益。夹江的陶瓷企业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从周边的乡镇入手,尽快获得这一市场的认可。
低价格策略
农村消费以传统节俭型为主,价格往往成为购买商品时的首要考虑因素,有时会因价格因素牺牲掉一部分品质功能,这一点在中低收入地区尤为重要。所以投放农村市场的产品,既要适合农村的使用特点,又要在价格上走低。夹江陶瓷在成本控制上的优势在这里得到了凸显。
系统性策略
开拓农村市场,重点要放在县市,以此为核心向周边辐射。企业可充分利用当地组织系统的作用,建立农村营销网络,使渠道畅通。
赊销性策略
对于一些生产、使用周期长的产品,可采取少量收取定金的方式赊销给农民,也算是分期付款的一种。一般来讲,农村文化即信用文化,民间借贷、交易均有这种信用文化做保障。虽然这种做法看似有一定的风险,但如果能引进其他消费品的营销经验,并让金融机构(如在农村有良好群众基础的信用合作社)介入,相信发展空间极大。
一些人认为,谈定位和策略对小型企业而言看似空洞,但笔者认为,对于苦苦寻觅出路的夹江陶瓷业而言,认清定位和策略却是当务之急,各位企业主只有从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的恶性成本压缩中解脱出来,适当保持价格优势,才会有竞争力,而想在农村市场中抢占到一席之地也并非太难完成的任务。市场普遍认同2008将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衷心希望夹江陶瓷能够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