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时期的天蓝釉双耳连座瓶(图片均由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提供)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即日至十月十二日举办琳标堂藏古代钧瓷展览,介绍北宋末年至元代(十二至十四世纪)的各式钧窰器皿。
钧窰始烧于北宋(公元九六○至一一二七年),正值中国艺术发展的高峰期。钧窰重视釉色多于胎体或造型,它的成就形成中国陶瓷的新美学。它所首创乳光蓝釉和窰变紫红斑的高温瓷,获誉为汝窰厚釉工艺的重现。钧窰后来更与汝、官、哥、定等宋代名窰并列。钧窰的出现,打破宋代单色瓷独步天下的局面,开展厚釉彩斑的新领域。
宋代推行教育和科学,当时的钧窰陶匠钻研金属化学,控制烧窰的温度和气氛,成功烧出不同浓度的蓝釉和氧化铜彩斑。宋人崇尚自然之道,亦体现于一些陶艺的形制,葫芦形壶、梅瓶、玉壶春瓶等均属拉坯成形,造型浑然天成,不加造作。宋人好古的风气,也使仿古铜器的陶瓷蔚为风尚,展品便有不少三足炉、双耳瓶、鼓钉洗等复古形制。
展览介绍了钧窰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北宋时钧窰釉色淡雅匀净,金代(公元一一一五至一二三四年)的产品仍表现宋代陶艺的精工,至元代(公元一二七一至一三六八年)再创新,烧造型体较大和装饰贴花的器物。
除实物展览外,展览图录将于九月出版。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开放时间是星期一至六,上午九时三十分至下午六时;星期日,下午一时至六时;大学及公众假期休息,免费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