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佛山市华夏陶瓷博览城有限公司董事长冼永恒
“建华夏陶瓷城的决策是正确的”
问:建华夏陶瓷博览城有些什么决策背景?
冼永恒: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南庄镇的经济结构比较畸形,属“榄核形”。第一产业约占2-3%,第二产业约占90%,第三产业约占2-3%。当时南庄人口7万多,从事陶瓷行业的人有就有七八万。因此早在1997年末,南庄镇镇政府就提出,要做华南乃至中国最大的陶瓷建材交易中心。
1999年,当时的佛山市陶瓷工业协会提出要办佛山陶瓷博览会。当时河北唐山、天津都想办,但没办成,主要原因是没有足够的场地。大约在1999到2000年,我说“你们不搞,南庄来搞”。华夏陶瓷博览城是当时品位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陶瓷专业展场。
问:请问华夏陶瓷博览城建设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冼永恒:2000年底2001年初,春节前后,南庄镇人大表决通过,决定建华夏陶瓷博览城。2002年1月14日奠基,在当年中秋节落成,正好是2002年10月18日首届佛山陶交会举行前一个月。
在此期间,2001年9月,石湾镇提出建中国陶瓷城,一些南庄人开始动摇,提出,这个项目到底还搞不搞?我在会议上提出四点:第一、石湾搞陶瓷城可能使我们的进度延缓;第二、我们的效益可能会变低;第三、证明南庄人大的决策是正确的,否则,石湾不会也搞陶瓷城;第四、南庄人不能动摇,一定要按既定的方向走下去。于是,“双城记”开始上演。佛山政府、人大、政协出面协调两城之间的关系。当时我向市政府的人提出,谁能承载佛山陶瓷产业未来发展的需求,谁就能留下来。我个人认为,石湾的中国陶瓷城太小,只能用作商贸,不适合搞会展。
问:对于华夏陶瓷博览城、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瓷海国际之间的“三城记”,您有什么看法?
冼永恒:三个城,定位没有很大差别,所以要搞好错位发展很不容易。三个城都是在南庄版图,同在一个屋檐下,都要围绕佛山市及禅城区的“总部经济”的大思路发展。三个城有竞争,也有共同之处,都要为佛山陶瓷“总部经济”提供平台。
问:华夏陶瓷城现在的经营状况如何?
冼永恒:华夏陶瓷博览城的经营现在很良性,已经过了危险期,永远不会亏本,也不会占用政府资金。地已经卖给了企业,现在只不过收物业管理费,而且收费很低,一平米才一元。如果一个企业盖了三层楼,还是按一层收费,决没人赖帐。我们的账很清楚,10%用作佣金,90%用绿化、公共设施、清洁等公共事业。政府不用赔钱,企业可以接受,都感到很满意。
问:据说著名策划人王志刚为华夏陶瓷博览城做过策划?
冼永恒:我认为,建华夏陶瓷博览城主要是南庄镇党政班子对做第三产业的决心很大,从而决策的结果。至于王志刚的主要贡献,是把“做市场”的概念提升到“做城”,所以他拿了80万,我们认为还是值得,他该做的都做了。
问:华夏陶瓷博览城下一步发展有何规划?
冼永恒:我们为搞佛山陶瓷会展,想得很远,除华夏一期外,很早就规划了二期用地。二期工程用地有600亩,定位比第一期更高,计划沿陶博大道,建10到13座大厦,由陶瓷企业买地建总部,今年下半年将会启动。
我们对面的那块地,政府决定全部卖掉,这样一来,房地产、第三产业就旺起来了。南庄没有其他条件搞突破,只有靠陶瓷这个资源。只有让那些高素质的人材到这里集结,我们博览城的后续发展才有希望。那块地做起来比这边还要靓,五六年后,我们这边也要改造,通过改造、提升,形成核心的地位。
华夏陶瓷博览城设想建一个陶瓷博物馆,我们要把中国陶瓷的文化、把中国的五大名窑的内涵,在博物馆用实物做出来,留给后人,让他们了解中国陶瓷发展的历程。以前给镇长、书记汇报工作时谈到博物馆的事,我说,我们留给后人什么东西呢?我们以前种田养鱼,以后的人可能不会知道;我们做陶瓷厂,过几十年也可能没人知道,只有博物馆的东西才能留给后人。
“企业改制‘一锤定音’”
问:您能给回忆一下南庄镇陶瓷企业1998年底转制的情形吗?
冼永恒:(指拍卖时用的木锤)当时有的媒体报道南庄陶瓷企业转制的标题就叫“一锤定音”。头一天拍卖了三家厂,全部成功,这决定了南庄的转制不可改变。按当时的情况,如果再拖两年,亏损就会很庞大,整个南庄集体企业就会积重难返。
问:有没有一些政策风险?
冼永恒:没有,谁有钱,谁举的牌子高,就给谁。政府从8月份开始做调查,条件一成熟,马上拍卖,一个星期拍两三家,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全转了。政府、社会和企业三满意。这是惊人的速度和气魄。南庄其他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如机电、印刷行业也是一起转制的。
我们先做资料,再登报,你交50万,就给你一个牌子。没有50万,你就坐在旁边看,当天晚上新闻就出街,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每个人都可以来,都可以来投标。对于村办的企业主要是采取租赁的方式,因为村办厂存在土地问题。
搞经济机制是最重要的,民营企业的机制是最好的。陶瓷行业原来的公有制企业,领导都是外行的。好比买压机,如果是民营企业,什么东西应该买,他一给钱就卖成了,公有制的企业还得层层审批,耽误了很多时机。在企业转制后,我再回过头看那些企业,他们一年的进步相当于过去三年。
“佛山陶瓷现在应当总结,而不是完结”
问:您怎么看陶瓷行业大转移形势下的佛山陶瓷行业?
冼永恒:我认为,佛山陶瓷现在是一种总结,而不是完结。
佛山陶瓷人要振奋精神,不要感到现在是走向末日。佛山陶瓷业走过了几十年,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很难找得到这么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现在对陶瓷产业的整顿只不过是对产业链其中一个环节进行调节。陶瓷不仅是一块砖,砖只不过是佛山陶瓷的一个环节,不是全部。就算把这片砖弱化了,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佛山的陶瓷产业从辅助材料、机械、装备到生产、会展、研发、信息、物流,在全中国到全世界都是最完整的。意大利的萨索罗也只不过是做砖比较出名,研发比较超前。
问:您认为佛山陶瓷行业的前景何在?
冼永恒:我刚才说了,现在远远不是佛山陶瓷行业完结的时候。佛山市政府提出要打造陶瓷“总部经济”,发展陶瓷的会展、研发,物流、信息业,应该说前景广阔。
我认为,企业“空心化”存不存在,关键要看我们怎么去做,怎样有策略地去引导。现在好多人跑到湖南、江西、辽宁、四川、湖北去了。我们研发中心也正在关注,我们的设想是,着力在佛山周边的省内其他地区建立几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双转移”示范工业园区。
我们的想法是,在佛山周边地区形成5到6个5000到10000亩的工业园,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量不会独霸一方,所以不会形成中心,这样佛山就成了中心,又成了核心。这是个战略的思考。佛山要在省委省政府“双转移”决定的精神指导下,不拘一格地和佛山的周边地区签订“双转移”协定,从政府的层面,积极地去推动。佛山只有走这么一条路,我们的企业,我们的“总部经济”,我们的会展、信息、物流等等,才能够屹立立不倒。如果不走这步棋,企业离开广东之后,做“总部经济”,不是没有可能,但希望不大。
我向有关领导汇报的时候,他问我,你们走出去做后,佛山扮演什么角色?我说,佛山以后要以国际市场为主,国内市场为辅,这个走向是必然的,佛山只能把握这么一个方向。佛山靠进广交会,靠近港澳,佛山陶瓷的知名度,都已经深入很多国家和地区经销商和使用者的心中。
“佛山陶瓷粗放型的道路,再走下去,是错误的”
问:您认为近三十年佛山陶瓷发展走过哪些重要阶段?
冼永恒:早期我就不说了。单从建陶方面来讲,1982年到1995年,是佛山装备技术引进期。我们那时候给耐酸厂做配件,我记得是耐酸厂引进的第一条意大利生产线。大家可以回忆,那段时间企业都是在进口设备。1995年到2000年,是装备技术的吸收消化期。这个时期只是大吨位的压机、高要求的设备还是从意大利买的。从2000年直到现在,是佛山陶瓷产业链的完善、成熟期,也是制造生产的扩张期。
问:您认为佛山陶瓷行业接下来的道路应该怎么走?
冼永恒:我呼吁,要讲科学发展观。怎么才能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有些企业家现在还想着租一块地,干五六年就可回本了,这个思维是错误的。
我们佛山陶瓷走了这么多年,实际上是走完了一步,概括地说,就是完成了中国建陶产业粗放型的阶段。这个阶段现在已经走完了,再这样走下去是错误的。佛山走了这么多年,我们完成了一个梦想,就是中国建陶业粗放型发展的梦想,现在已经完成了,再也不能走下去了。佛山市、禅城区政府,对这些粗放型的东西关停,是必然的,在其他地方也要被关停。
要走下去,第一必须做到集约化。南庄镇的陶瓷企业发展得再到位,但是面积只有76平方公里,就有72家厂,星罗棋布地去搞,是完全做不到集约化的。第二个是生态化。它的涵义就向前更加推进了一步。企业要做到生态化,要搞循环经济,废水、废气、废渣这些东西都要循环再用。我认为我们要能够经受社会和历史的考验。第三个就是标准化。我们从原材料、每个工艺,都必须走标准化。你将来的企业给不给你经营,都要看你能不能达到标准。比如说,这个杯子合不合格,要看你的生产过程,如果你的生产过程合格了,这个杯子才是合格的。如果不规范,对社会是有危害的。第四个就是专业化。不能一家厂什么都做遍,看见色釉料赚钱我就去做色釉料,看到人家做什么我又去做什么。第五个就是数字化。我们每个企业的管理,用信息化才达到低成本,才能更有效率地运作。
这几个“化”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可持续发展,不能只干几年,就死掉,我们需要做五十年、一百年,一定是要这样。
我们往后的产业,怎样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达到这五个条件,否则是不完美的。
问:林元和书记上个月在调研陶瓷行业的时候提出佛山要打造“国际陶都”,您有什么想法?
冼永恒:我认为这个定位非常准确。政府提出这个目标,是一个大内容,大课题,应该说给我们每个从事陶瓷业的人提出了一个更高的工作目标。我们不能停留在一个小市场,或者只是做几家厂,其实空间是非常大。打造“国际陶都”,我们有最丰富的资源,而不是随便说的。别的地方,比佛山更有实力的大城市,比如说广州,他就不会提出打造“国际陶都”,因为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在中国只有佛山具备这个条件,其他地方都不具备这个条件。我们要做文章,大力推动,把产业链留下来,强化。打造“国际陶都”,就是要建立最完善的国际化服务体系。围绕这个目标,我们有许多事情要做。
我们工作的两大内容,一个是我们的研发中心,一个是打造“国际陶都”,围绕这两个目标,不断地去完善。我们提出,要“纲举目张”,在产业提升和打造“国际陶都”的总纲引领下,每位陶业人都大有作为。
问:对建设佛山陶瓷“总部经济”,您有何见解?
冼永恒:总部经济,第一个要素,就是企业自己买地建楼,如果是租,他明天可能到别的地方去租了,今天在佛山租的,明天可能到江西去租了,也可能到深圳租,是不是?所以必须要企业自己建,这样才能形成企业核心。比方说,万科地产总部在深圳,但它在全国搞房地产,每年交锐交几十个亿,这才是总部经济最终的目标。要不然政府就没有什么得益,最多只收点租金。
问:您对行业有什么期望?
冼永恒:我们要不断去总结,去思考,不要安于现状。中国建陶产业还处于成长期,还不成熟,行业要思考的东西还非常多。不是砖从300毫米做到600毫米,从600毫米做到1米这么简单。
现在带共性的东西很少人去想,好多企业都只在考虑怎么实现自己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这些带共性的东西都要政府来想。实际上,这些东西除了政府外,行业协会的人要去想,研发机构要去想。企业现在对政府、协会、研发机构想的东西参与度还很低。
一把扣击机制的木锤
在冼董的办公室,我们看到了当年南庄镇拍卖集体陶瓷企业用的那把木锤,就是当年媒体报道南庄陶瓷企业转制“一锤定音”之“锤”。正是在这把木锤当时可能并不清脆的扣击声中,1998年9、10、11三个月,南庄镇把集体性质的陶瓷企业作价11.81亿元全部出售给民营企业。这把普通、甚至老土的木锤,点开了南庄陶瓷企业的一片海阔天空,政府的身影不再徘徊,决然由经营者的形象转身。这把极富象征意义、堪称文物的小木锤,扣击的是观念,是体制。
回望十年前的南庄陶瓷企业转制,还是那句老话—— —“企业改革,改到深处是产权”。可惜并不是所有的国有、集体陶瓷企业都像南庄的企业那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