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08年,我市陶瓷业的招商形势明显减弱.除了一月份落户的几家企业外,在后面的四五个月时间里几乎没有动静.当然这可能跟我市的招商原则有关:为了可持续发展,把原来大小通吃的理念变成择优录取.一些没有发展潜力,没有个性产品的企业是坚决不引进.
另外也可能跟国内的整个情况有关:如今全国各地冒出的陶瓷产区是越来越多.不完全统计.至少有十个以上.陶瓷所需的原料在很多地方都有.不单是我们高安.所以这些地方都有招商的优势.也许因为我们高安的基地规模,配套产业所占的优势.别的产区如果想和我们抢客商.那只有在招商条件下手:打个比方,高安的土地是十万元一亩,而别的产区可以做到五万元甚至更低乃至白送.
如此,我们可以发现,为什么在陶企继续疯狂转移的情况下,我们高安的势头反而越来越减弱了.要知道,我们可是去年招商最大的赢家.这样是不是不太正常?
为了这个陶瓷基地,我们政府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拿出上亿资金来完善园区的基础建设,来弥补因为拆迁或者是占用田地所造成的损失.但在付出这么多的情况下,却招不到多少企业,如此付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
今年上半年,我们全市的财政收入仅比去年增长19%,要知道.这个数字不但在宜春甚至是全省都是最低的.
对此,我们感到奇怪是很难免的:为什么去年我们在招到如此多的企业情况下发展还是如此之慢?上百亿的合同资金,实际引资全省县市第一?但在这样的前提下并未取得经济的突破.反而出现委靡的情况.是不是不太正常?
我觉得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高安因为没什么大企业,上交税收最多的红狮水泥还是家外来客.它一年的税收也不过三千来万元.反观樟树丰城等兄弟县市.税收上亿的企业虽说不上比比皆是,但起码也有个一两家;我们的财政收入不高,每年的支出都是大于所得.能保证正常运转实属不易.而且为了这个陶瓷基地.政府已经是在提前预支财政.一两亿的投入对于政府来讲是个很大的负担.
*陶瓷行业是个付出大但收获却很慢的企业.往往一家新企的建设你要砸进去几亿甚至数十亿.但这些设施的投入却有多年才能见到效益.而且说是巨额的投资,但往往分为几期来进行.不知大家想到没有,合同只是合同,毕竟不等同实际.比如说你在合同里说三年之内实现三期工程.可三年过去了可能你一期都没完工.所以我们不要太指望于这个陶瓷基地了.
*我时刻关注各大陶瓷网的消息,发现如今这个行业的生存态势是越来越难.在成本上升环保压力等等情况下.企业不堪重负.可能前几年混得比较好的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就倒闭了.
*关于合同资金,大家不要太当真.合同上说是投资二十亿,可能实际两亿都不到.我们看到上百亿的合同资金沾沾自喜.以为经济真的要以几何级的增长.但在最后却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毕竟合同可以随便乱写的.
我举个例子:金意陶完成的销售收入不足二十亿元.每年的利润不足亿元.但它却敢宣称投资三四十亿元在各地建立工业园区.明眼人都知道.企业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地方政府所需,毕竟合同资金高点对于政府形象是有帮助的;二企业也希望能借此提高实力.让人认为这个企业一直是高速发展的.
去年以来.我市政府提出"陶瓷基地是重中之重""一切以基地为主'.这样看似很好.专一发展.但过于关注万一行业发展不好.最后受到损害的却是整个地区.
我希望政府在关注这个行业的同时,别忘了其他产业.毕竟百花齐放才是最重要最保险的.把宝押于一处是很危险的.
但愿随着落户于基地的各大企业相继投产,我们能在下半年看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