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宫廷历来崇尚陶瓷,收藏陶瓷,因此就有了五大官窑及宫廷瓷器等艺术。宫廷瓷器讲究做工、画工,非精致而不用。
璟通艺坊是沪上收集景德镇艺术瓷器比较早的,而且汇集了当地一大批著名艺人。那天在那里见到了邹宝林的几件大作,眼睛顿时一亮。
邹宝林,对于喜欢景德镇艺术瓷器的人来说并不陌生,1978年他创作的粉彩《张衡》,被有关部门相中,订做了300件《张衡》琵琶瓶作为邓小平出访美国的国礼,轰动一时。
邹宝林1932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13岁遵父命去景德镇,跟随当地著名艺瓷人蔡祥茂学画。专攻瓷画,花鸟虫鱼、人物、山水,样样精通。后来邹宝林进了当地最大的瓷器厂——景德镇市艺术瓷厂,还担任了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红楼十二金钗》瓷瓶,是邹老在72岁的高龄时创作的。老人每天黎明即起,然后晨练一番,到了8点之后开始持笔创作,中午11点收工,然后午饭、午休,下午2点再“出工”,每天勤耕五六小时而不辍,从打草稿到图案、填色、写字,再到烧制,所有工序事必躬亲,亲历而为。历时整整三年,才于去年完成了《红楼十二金钗》大作。
《红楼十二金钗》从设计到构思,都饱含着邹老的智慧与心血。他不落俗套,创意地将十二金钗分为四组,每组三人,琴棋书画,各有所趣。更难得的是整幅画卷全部采用工笔手法,细致入微,栩栩如生。
同是艺瓷家的邹宝林长子邹剑英说,父亲对艺术的追求接近于执著,整个《红楼十二金钗》的创作都是自己动手,从不让他人染指。那天瓷瓶画好以后送到炉子里烧制,老人家守在炉子旁整整一个晚上没有睡觉。
邹剑英说,时下搞艺瓷创作的大都耐不住寂寞,坚持宫廷艺瓷工序的越来越少,其原因是工笔画不仅需要扎实的艺术根底,学艺不精,或稍有闪失,就会露出破绽败笔;而且还很费时,一笔一划,细节之处也不得马虎,尤其是大作品。如这件《红楼十二金钗》,高94公分,直径40公分,用工笔画,耗时很长,有许多人都称不值得。尤其像父亲(邹宝林)这类大师,作品往往供不应求,许多客户都等在门口要货,但父亲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宫廷艺瓷风格。三年来,他没有接过其他活,全部扑在了这幅巨作上。老人家说,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拿出力作,为宫廷艺瓷长脸。当《红楼十二金钗》出炉后引来众多收藏爱好者的收购,璟通艺坊捷足先登,理由是已经盯了整整三年了。据说其已将瓷瓶列为镇店之宝,将在下月10号上海艺博会开幕时展出。
对瓷器收藏而言,如果说,前卫的需要后人去理解,去诠释;那么工笔的就是高贵的,永恒的,永远保值的。
《大富贵益寿考》,瓷盘直径54公分,邹宝林所作,采取工笔手法,人物神态维妙维肖,描述了郭子仪大寿的场景。
《红楼十二金钗》,景德镇瓷艺大师邹宝林在古稀之年耗时三年而作,高94公分,直径40公分,通体工笔,笔法严谨,是现代宫廷艺瓷作品中难得一见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