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市场很热闹,很多做外销的企业都纷纷打出招牌:我们以前做外贸,现在做国内市场。绝大多数企业说这句话的时候底气十足,好歹咱也算是海归啊!但事实上,很多有经验的经销商在听到这句话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本能的拒绝。或许,这是很多经销商在受到伤害后的经验教训吧。比如说我认识的某经销商做中山的卡莱尔一度做到系统内全国第一,但总是感觉发展无力。在交流时他告诉我,这些外销企业对于国内的重视、投入程度不够,一接了外单,国内经销商就不管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外销企业从出口转到内销,也是“临时抱佛脚”的势利行为。
我认为出口转内销并不是象一些人想得那么容易,海龟现在还稀奇吗?更重要的是,运营模式的差异,国内竞争格局的现状是阻碍出口转内销的两只拦路老虎。
首先从运营模式来看,绝大多数外销型企业属于典型的“产品单一,批量生产”的生产模式,而做国内市场属于“产品多样化,小批量订做”的生产模式
生产模式的不同导致企业内部机构的不同,外销企业侧重于生产,在设计、研发,市场调研、分析、销售、服务等方面相对劣势这就导致了其产品定位、营销策略、工作方法等各个针对国内市场方面的措施与市场不相符。
另外,企业长期形成的工作方式、心态面临挑战,以前做流水作业,低头接单、做生产就行了可现在面对零散的定单,繁杂的售后服务,我相信短期内是很难适应的。工人会抱怨现在接的单是这么零散、这么复杂采购也会抱怨品种太多而老板也会抱怨效率低下,物料浪费大。可以说,尚未开战,已经先折一阵了。
从市场的竞争格局来看,经过这些年国内一些品牌的长期耕耘,不少领域基本上大势已定。从店面位置来说,绝大多数市场的店面已经被领先的品牌牢牢把握从经销商资源来看,有实力,有经验的经销商大多数都有了核心品牌从消费者和工程客户来看,他们也基本上对品牌有了基本的认知。所以说,国内市场表现出来先发优势给后来者树立了很高的进入门槛了。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经销商新做一个不知名的品牌,在红星、居然之家等商场拿到一个展示空间是多么艰难。
最后,从经销商的角度来看,他们已经受过一次伤害,他们对于在关键的时候遭到上游抛弃的经历记忆深刻。而这时候,上游假如还打着“以前做外销”的牌子来抬高自己的话,或许更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了。换了我是经销商都会说:“你们早干嘛去了,做人难免太不厚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