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彩瓷成了瓷器收藏市场的宠儿。尤其是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珐琅彩、粉彩等瓷器更有上佳的表现,一些精品更是以上千万港元甚至上亿元的价位成交。
事实上,彩瓷一直都有不错的“人缘”。1997年,一件清雍正粉彩过墙枝蝠桃纹大盘,以1520万港元成交。同一场拍卖会上,清乾隆珐琅彩黄地开光式胭脂红山水纹碗,以2147万港元成交。1999年,一件雍正胭脂红地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以1784万港元成交。2002年,一件雍正珐琅彩题诗过枝梅竹纹盘以3252.41万港元成交。2005年以1.15亿港元成交的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锦鸡图双耳瓶,曾于1975年出现在伦敦佳士得的拍卖会上,当时的成交价仅为1.6万英镑。30年的时间,它的身价暴涨了数百倍。
去年年底,一件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以1.5123亿港元的价格成交,比估价高出7000多万港元,创下清代瓷器拍卖历史最高成交价。
由于流通市场的珐琅彩很少,所以其称雄藏市是必然的。
粉彩是在珐琅彩的基础上形成的。画纹饰时在轮廓内填上一层玻璃白和铅粉,加彩后用水或油渲染,使颜色形成深浅不同的层次。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
康熙粉彩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胭脂红,其他色彩仍沿用五彩的制作,目前主要发现有两个品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红(金红)彩。
雍正粉彩非常精美,采用了中国画中花卉的没骨画法,所绘花鸟虫草浓淡相间,栩栩如生;乾隆粉彩运用“轧道”工艺,即在器物上先刻画花纹,再加绘图案,有“锦上添花”之称。又运用金粉勾勒绘声绘色纹或口足涂金,都使器物看上去浓艳豪华,金碧辉煌。
嘉庆、道光、咸丰的粉彩釉色不及乾隆鲜艳,但制作还是相当精美。同治、光绪、宣统的粉彩器较为浓艳,其中题“体和殿制”的器物彩色尤为鲜亮,但纹饰平板呆滞的较多。
在2002年的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只清雍正年制的粉彩蟠桃“福寿”橄榄瓶在香港苏富比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中,以4150万港元成交,创当时清朝瓷器世界拍卖记录。
在目前的瓷器投资中,彩瓷无疑是重要的投资板块,而除了珐琅彩、粉彩之外,还有五彩、斗彩等,分清这些瓷器的区别,无疑会对投资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斗彩瓷器创始于明代成化年间,清代康熙时的斗彩瓷器虽也有极佳的制品,但多数不及成化斗彩那么精致娇艳,到雍正时期,斗彩瓷器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从纹饰布局到色彩配合,以及填彩的工整,比明代又前进了一步。器类更多了,不但有小型器,也有大型器。
雍正斗彩的特点主要是仿制成化斗彩,以及改变了过去单纯的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工艺,成为釉下青花和釉下粉彩相结合,使得图案更显得艳丽清逸。
在色彩上,由于康熙以后以金为着色剂的所谓“洋红”,即胭脂红的盛行,一些过去用矾红着色的工艺往往改用胭脂红,因而使斗彩器显得更为娇艳。而到了乾隆以后斗彩瓷器虽然仍很盛行,但无特别的创制。
五彩并非五种颜色,而是多种颜色的含意。其彩绘方法与斗彩的彩绘方法大致相同,也是在烧好了的瓷器上施加各种色料,再次经过炉火烘烧而成的。
从近年来的拍卖看,成交热点呈现一个逐渐转移的过程:1999年,仇氏旧藏的一只成化斗彩鸡缸杯在苏富比再次打破中国瓷器拍卖价,以2917万港元成交。以可比价格计算,这个价格在今天早已突破了亿元大关。
2000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以高达4404.475万港元成交,成为当时成交价最高的中国瓷器。接下来粉彩和珐琅彩也先后在市场上连连创记录。
但这并不是说市场热点在转移,而是投资者逐渐认识的过程。在不久前结束的香港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只明万历斗彩葡萄纹高足杯,估价只有200多万元,但最终的成交价却达到了962.48万元。这无疑显示出各类彩瓷在屡创高价之后,市场对于瓷器投资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