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福建晋江悄然加快了建陶产业节能减排的步伐。3月初,记者获悉,晋江市磁灶镇镇政府响应泉州市委市政府和晋江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召集全镇企业尤其是建陶企业召开了关于节能减排的会议,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环保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从去年底开始,有关泉州服装、鞋业企业倒闭的信息频频传出。今年初,福建纺织业生存告急,一些中小企业很可能被政策调整和环境变化的叠加效果挤压掉。这些作为泉州传统经济支柱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相互叠加的效应之下,全国范围内的中小企业都已面临着“寒冬”的困境。是走向消亡,还是绝处逢生?晋江中小陶瓷企业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如何发展壮大是当前企业值得思考的问题。
产业震荡,企业朝两极分化发展
记者日前走访了福建省晋江市磁灶镇和官桥镇的一些陶瓷企业,发现陶瓷企业朝两极分化发展的态势十分严重,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类似的局面在广东也并不鲜见。政府官员、业界人士和学者专家都一致认为,国家环保政策的压力,原材料价格上涨、新劳动法的实施等多重因素,最终使得众多中小企业难以生存。
在当地的一些强势企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春节期间甚至都没有停产,工人工资普遍上涨15%。而另一些弱势企业在08年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据了解,当地一家生产瓷片的企业由去年的两条生产线萎缩为一条生产线,并且春节后直到3月17日才开工,企业员工流失率高达95%。
“众多因素下,晋江陶瓷、福建陶瓷乃至全国陶瓷产业已不约而同进入了一个震荡调整期,洗牌是在所难免的了。”一位深谙晋江建陶产业的资深人士如是说。他甚至认为中国建陶产业进入了集体焦虑期,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因素。
运作模式分化,弱势企业在萎缩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晋江及各乡镇的大型户外广告、路标广告中,随处可以见到佛山企业的形象广告,如科达、力泰、升华、萨米特、蒙娜丽莎等,而晋江本土的建陶企业的广告却是屈指可数,整体市场推广力度明显弱于佛山。但是,在当地一些具有实力的企业,如腾达、恒达、华泰、协进、协盛等企业却是极力塑造区域强势品牌,通过各种宣传途径打造该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此同时,一些弱势企业正濒临萎缩、关闭或停产。
目前,晋江的建陶产业还处于一个粗放型发展的阶段,陶瓷企业凭借传统的低成本、低价格、低效率的发展模式牟取利润。当这些优势不再凸显的时候,产业升级、转型势在必行。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做标准、做品牌,改善成本结构,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构建新的市场运作模式。这些企业把产品和消费者的感情培养并维系之后,附加在产品上的品牌规划、品牌个性、品牌价值等一系列无形资产在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而众多的中小企业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本去培育品牌,只能借助于传统的经销网络,为产品找市场。
专业、联合,中小企业的决胜之道
“狼来了”,危险既在眼前,中小企业该如何摆脱“寒冬”的逆境?又应如何化危机为转机,变阻力为动力?笔者以为应着重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产品要有自己的定位。晋江产区的陶瓷企业普遍存在着零散、不规范、小规模生产的局面,而一些中小企业在现今状况下发展更是步履维艰。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要根据本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只有做精品、做细节,走精品化路线,才能在行业中站稳脚,因为企业最终还是要以产品说话。当周围都是大型的、比较成熟的企业,中小企业及新型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出自己擅长的产品,求精求细,以小批量多品种的方式求得生存并稳步发展。
其次,以联合制胜。“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一把筷子紧紧抱成团”,中小企业只有走行业联合之路,才能壮大力量。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和相互合作,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可以互通有无,在竞争中加强合作,从而实现共赢。晋江拥有外墙砖强势企业,地域品牌影响力却较薄弱,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就更加恶劣。虽然市场竞争是无情的,但也应该是有序的,中小企业应抱团寻求协调与合作,而不是互相压价、拼价格。当这些企业如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形成一股力量的时候,这种集团效应也会令众多大企业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