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0月底一批陶瓷企业“关、停、转”期限的临近,佛山陶瓷企业对政府部门的产业整治颇有说法。尤其是近期《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经营报》相继刊发文章,矛头直指产业整治,在广大陶瓷企业当中引起强烈共鸣,希望政府部门对陶企整治有所调整与松动。随后,佛山市委、市政府连续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及推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报告会,明确指出,佛山淘汰陶瓷产业落后产能的决心不会改变,在推进节能环保方面“态度十分强硬,没有商量的余地”,重新表明了政府对产业整治的立场与态度。
5月份“三份文件”的出台,详细制定了“十项标准”,被一些企业家解读为政府有可能改变行政强力推进的产业整治,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不过是政府从行政手段变更为市场手段的一种变换方式,而对产业整治的目标从来就没有趋缓和变更,实际上是外松而内紧。8月份,随着“变脸”一文道出了部分企业家心底的呼声,随后政府部门多次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加强了对陶瓷产业的调研,在强大的舆论语境当中,部分业内人士一度期望政府部门可能会重视来自中央媒体的这种呼声,有可能对目前步步推进的产业政策有所调整,被认为是“冬天里的一股暖流”。然而,从日前政府的态度来看,对陶瓷产业的整治依旧持强硬态度。
根据规划,在现有的363家陶瓷企业中,将重点扶持42家销售总额占60%~70%的企业,企业调整146家,关闭转移175家。而根据“双转移”的工作要求,属于调整范畴的146家企业,大部分也要进行转移。
现在的形势已经十分明朗,在陶瓷企业、媒体与政府的多番博弈当中,政府的立场根本就没有改变。时间没变、目标没变、任务没变。因此,广大陶瓷企业应及早认清形势,丢掉任何的幻想与犹豫,一心一意配合政府做好企业的整治工作。对于有条件外迁的,要及早规划,多方考察、科学论证,选择最适宜自己二次创业的风水宝地;对于萌生退意,想彻底退出陶瓷行业的企业,也要配合政府部门的关、停计划,处理好员工、供应商、经销商等方面的关系,且不可逃避责任,或者以政府要求企业关闭为借口而有意赖账和制造社会不安定因素。在这场大规模的产业整治运动当中,可以说是早适应,早主动,越拖越被动。任何时候、任何企业,都应该积极顺应政府的产业政策,而非被动等待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能够获得宽松的外部环境继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对于政府部门大规模限期“关、停、转”陶瓷企业的做法,也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心存不甘。一些生产经营良好却无实力搬迁的企业,可能在被限期关停当中颇多怨言;而一些装备落后、经营不善、改造无望的企业,则正可以借此整治运动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关停、转移,实现完美地退步抽身。尤其是过去南庄大道陶瓷厂密布的地带,随着陶瓷生产线的逐步关停转移,这里的环境污染改观了好多,居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得到一些陶瓷企业家的认可。
按照佛山市政府的产业整治要求,到今年年底前,有130多家陶瓷企业要实现“关、停、转”。佛山陶瓷行业大规模的关闭潮即将来临。那些持观望态度和寄希望于政府政策有所变化的企业,现在应该打消这种念头了,及早地顺应政府的产业整治举措,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才是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