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易碎物品,古陶瓷在长期的使用和流传过程中,由于人为原因或其他外力作用,在一些器物上会出现破损、磕伤、缺碴、暴釉、毛边、冲线、鸡爪等伤残或伤痕。伤残对于器物的收藏价值虽然有一定影响,但是由于这些伤残大多数都是在使用和流传过程中留下的,伤残本身也是一种历史痕迹,因而伤残对于古陶瓷鉴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依据器物的伤残进行鉴定,首先要辨别是老伤残还是新伤残。一般而言,带有老伤的器物,一般都有一定的年代。老伤残是在使用和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伤残部位的形状较自然,伤残边缘处的棱角较钝,残缺部位露出的胎质较老旧,伤残处多数沉积有一层自然污垢。老的毛口、毛边、暴釉的露胎处或釉面棕眼内一般都有颜色较深的污垢。老的鸡爪和冲线的线条里,一般有深浅不一的自然积垢或沁色。老器物伤残处的污垢,是经历多年逐渐形成的,因而显得自然、深沉,有一定层次感。
新伤残,即产生时间不久的伤残,可分为老器新伤和新器新伤两种情况。老器新伤,一般是由于保存不当或其它人为原因而造成的对老器物的新破坏,虽然对收藏价值有一定影响,但还是属于真品之列。新器新伤,即新仿器物上的伤残,除少数是在搬运或销售过程中由于操作不慎而产生的外,多数新器新伤都是人为故意做出的,即“自残作伪”,这是因为带伤残的器物一般不容易引起怀疑。新仿品自残作伪的方法有多种,如将器物口沿或底足敲破一块(有的再用胶水粘好);用硬物撞击新仿瓷,使之产生裂痕;将器物的口部截掉然后磨平,或将圈足磨去一段;将器物敲出大的裂纹,或敲成几块,然后用锔钉方法修复;用锉刀在器物口沿人为做出剥釉现象等。
一般而言,自残作伪的伤残在形态上可能显得不自然,伤残太整齐或太规则,仔细观察有时能看到敲击时的着力点或工具痕迹。新伤残的棱角一般较锋利,伤口处露出的胎质也较新鲜,冲线等裂纹内无积垢或沁色。有的伤残经过涂抹脏物做旧,但污垢的颜色、深浅较一致,这与老伤上的自然污垢有明显区别。新伤残处的污垢一般浮在表面,容易清洗干净,清洗后即露出新鲜的胎质;老伤残的污垢一般深入胎骨,不易清洗干净,清洗之后露出的胎质仍然十分老旧。有的新裂纹、冲线采用染色的方法做出积垢和沁色,但颜色、深浅一致,与老裂纹和冲线相比缺乏浓淡、层次变化。
用锔钉方法修复的新伤残器,由于采用的是新锔钉,锔钉的腐蚀程度一般较轻,铁锈一般为黄褐色,锈色漂浮较湿润(图1);而老器物的锔钉,铁锈一般为黑褐色且受腐蚀程度较重,锈色深沉较干燥(图2)。也有的伤残器采用铜锔钉,与铁锔钉同理,老的锔钉铜锈自然,氧化程度较深,而新锔钉的铜锈漂浮不自然,氧化程度低。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有的新仿品,采用从老器物上取下来的老锔钉进行作伪,在鉴定时需谨慎辨别。
以前认为鸡爪纹不易仿制,带鸡爪纹的器物一般都老,因为如果采用撞击方法,如果力度掌握不好,很容易把整个器物都弄坏。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仿制鸡爪纹的技术已经得到突破,除采用撞击方法外,采用玻璃刀也可以在器物内外刻出鸡爪纹。
收藏界历来有“瓷器带毛,不值分毫”的说法。对于器物的瑕疵和伤残,古玩商们总是采用各种方法加以掩盖或修复,因而器物是否带有伤残、是否经过修复,也是古陶瓷鉴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器物上的较大伤残,一般较明显,很容易发现;器物上的细小伤残,一般不明显,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也有的明显的伤残经过掩盖或修复后,看起来会变得不明显。除了仔细观察外,对于冲线、裂痕等伤残,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敲击器物听声音。关于陶瓷的声音,古代文献中有诸如“声如磬”、“声音清越”、“声音悠扬”、“声如击木”等描述,说明古人已经注意到声音在古陶瓷鉴定中的作用。器物的声音,与胎、釉、烧成火候等因素有关,不同窑口的器物由于胎、釉的成分、厚薄和烧成火候不同,在声音方面必然存在一定差别,但是由于声音是一种感觉,缺乏固定标准,因而对于鉴定器物的新老和窑口不具有操作意义。敲击听声音的作用,仅限于检测陶瓷器物是否带有冲线、裂痕或大块缺肉等伤残。一般而言,完整器的声音,听起来圆转清脆,余音较长;伤残器的声音,听起来有突然断裂、停顿感,缺乏流畅感和完整性,伤残较重的器物在敲击时还会发出破声。
古陶瓷伤残器的修复,最常用的方法是将伤残处覆盖起来。一般是用石膏等材料填补器物的残缺部位,恢复器物的原有形状和纹饰,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加工,使修复后的器物在釉色、纹饰、质感和自然旧貌等方面,尽量达到完好无损的效果。由于采用了喷枪和透明的仿瓷漆,如果色彩调制较好,这种修复器,不经仔细观察,一般不容易发现破绽。鉴别这类修复器,需要仔细观察釉色是否一致,转换观察的角度察看釉面的反光是否相同,花纹是否有残缺;用手摸釉面,感觉是否有局部釉层厚薄不同的情况,由于修补过的地方和未修补的地方热的传导度不一样,未修补的地方一般比较凉,而修补过地方凉的感觉不会太明显,因而在用手摸时能感觉出来。鉴定修补器,还有一个方法是用强光透视。经过修复的部位,由于使用的材料与瓷器的胎、釉有本质区别,用聚光电筒近距离照射,通过观察透过光线的强弱、均匀度和反光情况,可以发现器物的修补情况。此外,由于瓷器在修补时一般会采用仿瓷漆或其他涂料,这类材料的硬度与瓷器的釉存在差别,用硬物或指甲刮划时可以感觉出来;同时修补处的沾水情况与瓷器表面也不一样,将修补器的表面打湿后,可以发现修补处一般不沾水。如果是有冲线、缺肉等较大的伤残,可以通过敲声音将其鉴别出来。也有的高档修复器采用了补配复窑的技术,鉴定起来难度更大些。
除修复外,伤残器的常见作伪手法还有磨口、截口、接口、镶底、改件、磨底、磨耳、磨嘴、补彩、补釉等。这些作伪手法,只要在鉴定时仔细观察均不难识别。
随着收藏观念的转变,伤残器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进行古陶瓷收藏时,不能因器物带有伤残而一概舍弃。需要说明的是,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许多博物馆的藏品中均有部分堪称国宝的重要伤残器(图3—图6)。伤残器和残片不仅是学习入门和研究的实物标本,同时还具有很高的收藏、鉴赏价值。在完整器日渐难觅的情况,伤残古瓷逐渐受到收藏者的青睐,近年来的市场走势表明,伤残器也具有很强的保值、升值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