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一封特殊的信件从远在北京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飘然而至,禹州市金堂钧窑有限公司一下子沸腾起来。信中说:“时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际,特选定贵公司作品‘和樽’等作为两岸交流的礼品。”
在禹州,像“和樽”一样,曾被定为国礼、省礼的钧瓷作品至今已经有22种360多件。钧瓷这一古老的艺术瑰宝,承载着1300年历史的深厚积淀,正在成为禹州、河南乃至中国对外沟通和交流的“历史文化名片”。
钧瓷作品缘何能够在众多候选礼品中脱颖而出,频频担当重任?
禹州市钧瓷发展委员会主任李英杰说,作为传统的五大名瓷之首,钧瓷的发展始终牵动着各级领导和全省人民的心,禹州市委、市政府把保护和弘扬钧瓷文化作为工作重点,提出了“传承、创新、提升”的工作思路,使钧瓷既保持了历史传统风格,又体现了现代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从而使这个古老的瓷中瑰宝再次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禹州市每年都要举办一次钧瓷文化节,聘请省内外的工艺美术大师、陶瓷专家等组成中国钧瓷评审委员会,评定钧瓷珍品,评选具有影响力的“钧瓷名窑”,以此引导钧瓷企业按照钧瓷的传统工艺进行生产和加工。
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钧瓷的创新之路。该市在发挥本地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作用的同时,积极引进“智力”,“借脑”发展。荣昌钧瓷坊聘请国学大师季羡林指点创作理念,设计了2003年至2005年亚洲博鳌论坛的“祥瑞瓶”、“乾坤瓶”、“华夏瓶”三件国礼。钧瓷研究所专门为美术家韩美林设立了工作室,为艺术家参与钧瓷创作提供平台。每年的钧瓷文化节禹州还专门设立钧瓷发展论坛,引来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吕宝昌等大家百家争鸣,纵论钧瓷。
在钧瓷烧制工艺上,该市的钧瓷大师们突破了“钧不盈尺”的传统,成功烧制了高1.977米的“豫象送宝”钧瓷大件,恢复了煤烧、柴烧等失传上千年的烧制工艺,创造性地开辟了煤—气联烧、柴—气联烧等烧制工艺。
目前,钧瓷造型已从传统的36种发展到现在的7大类数千种,并有100多件钧瓷珍品被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毛主席纪念堂等单位永久收藏。
眼下,在钧瓷这张“文化名片”的带动下,禹州已经发展钧陶瓷企业800多家,年产值50亿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该市投入10多亿元,正在对钧瓷原产地的神垕古镇进行开发,建设钧官窑博物馆等钧瓷文化游览景区,努力使钧瓷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