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个月的“紫玉暗香”——海峡两岸紫砂珍品联展,于今天上午在南博开幕。这次展览是南京博物院和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继2005年《砂壶汇赏》展之后的再度合作。展品从考古、文人、外销等诸多方面展示宜兴紫砂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广泛影响。据介绍,本次展览的绝大多数展品为首次对外公开展出,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收藏的外销紫砂精品更是数百年前紫砂外销欧洲后的首度故乡之旅。
64件展品750万元的保险
昨日下午,记者在南博办公室副主任刘文涛的带领下,等候海关检查完毕,走进了戒备森严的南博地下仓库。经过严密的审查登记后,记者来到一件文物库房,立刻被眼前摆满一桌的锦盒所吸引,锦盒里究竟装了什么?随着记者的好奇,来自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的宋信德先生看出了记者的心思,“就打开这件吧,有特色,很精美。”宋先生说着,小心翼翼地从一个锦盒中取出一件小巧的紫砂壶,壶盖上像有个像鸡头的造型,他说这把壶称作“凤凰壶”,壶身雕刻了祥云托株的造型。宋先生说,1721年德国德里斯顿博物馆的登记册中能找到与之相同的壶,证明是康熙年间造的。他又拿出另一件镂空的“梅花纹紫砂圆壶”说,欧洲人有在高档工艺品上镶金属的习俗,这把镂空梅花纹紫砂壶的壶嘴、壶纽和座子上都加镶了金饰,纽的金饰为梅花形,使紫砂壶在典雅中透出华丽,既美观又更加耐用。宋先生接着对记者透露说,这批展品都是从海外的大型拍卖会上重金购得的。为了此次展出,他们为64件外销紫砂展品投入了人民币750万元的保险。
紫砂外语就叫宜兴(Yixing)
明代流传着“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争求鸣远碟”的谚语。据宋先生介绍,外销紫砂是紫砂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在明代,紫砂流行于中国的上流社会,但是随着明清政权更替带来的战乱,国内销路锐减,宜兴紫砂转而寻求海外市场。西方把宜兴紫砂器称之为中国“红色陶器”,随着茶叶由东印度公司输往欧洲。当时欧洲人喜欢用紫砂壶来喝茶,他们喝茶时有加上奶和糖的习惯,由于紫砂壶壁有许多毛空,奶和糖不容易洗干净,后来紫砂壶就被欧洲人当作陈设器来观赏,配上金套嘴、金链子,陈列在壁炉上。此次运抵南博展出的外销紫砂器共64件,其中,镂空装饰紫砂壶有8件,它们大部分是17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欧洲市场的定制品。有一对紫砂罐就是根据西方进口的玻璃茶叶罐仿制的,非常精致。宋先生分析说,经考证,紫砂的外语名词就是宜兴的汉语拼音(Yixing)。19世纪之后,国外文献,包括德文、荷文、法文、英文、丹麦文、瑞典文中,都用“Yixing”取代“terra sigillata”(意为古罗马深红色陶器)一词,代表中国的红色陶器。
南博50件紫砂藏品同展
在另一间库房,记者看见此次南京博物院从200余件紫砂藏品中遴选了50件展出。根据南博的文物档案记录,这50件藏品大都为传世作品,流传有序。主要来源于社会征集,其中著名的明代项圣思款紫砂桃形杯,由宜兴储南强先生于1952年捐赠。其他名家还有明代时大彬,清代杨彭年,现代顾景舟、蒋蓉等大家的代表作品。这批展品,款款精美,代表了明清宜兴紫砂器的最高工艺水平。此次展出的另一个主题是“宜兴蜀山窑出土标本”,展出的出土标本共3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