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总部经济”的设想,佛山陶瓷产业外迁转移的只是一部分生产基地,并非整个产业,陶瓷企业的总部、营销、研发、物流等高端环节仍留在佛山。因此,要加强佛山
与周边区域的沟通与合作,消除区域合作发展的壁垒和障碍,协调好总部与制造基地分离布局中的利益分配。
“世界陶都”将成为空话?
自去年以来,佛山市委、市政府在对传统陶瓷产业的升级当中,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规划与政策性文件,譬如,将未来的佛山陶瓷产业定位于“打造世界级的陶瓷之都”、“赶走污染做强陶都”、“打造世界级的产业基地”等等。同时,今年以来,佛山各陶瓷生产区域掀起了产业整治风暴,各地相继出台一系列红头文件,列出一大串要求关停、转移的企业名单,而且要求企业与政府签订限期关停的“承诺书”。对此,产业整治也在社会上引起一些不同反响。大规模的关闭、搬迁后,佛山陶瓷现有的规模、产能、市场占有率及产业链将有可能出现萎缩与断裂,地方政府拿什么来“打造世界级的产业基地”?
有人提出这样的担心:无论是“陶瓷之都”还是“产业基地”,都是以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所有关于陶瓷产业链当中的环节,都是因生产基地的存在而衍生的,是依附于生产基地这条主线的。失去了生产基地,一切都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佛山如果没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不能保留陶瓷生产基地的地位,打造“世界陶瓷之都”有可能是一句空话。
落后产能理应淘汰
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如果政府一刀切地将佛山陶瓷企业的生产线关停、搬迁,佛山将因此而失去在全球陶瓷行业最为完整、成熟的产业链,也将失去佛山经济最具竞争力的一大支柱产业。但是,从“关停榜”上的企业来看,却多是规模小、产能低、消耗高、污染大、粗放发展的中小型陶瓷企业。也就是说,被淘汰的是落后产能,优质资源仍然得到了保留。以禅城、南庄、三水、狮山等重点建陶产区为例,那里很多优质企业得以保留,并得到了政府的进一步支持。从关闭数量来看,虽然总量达到250家之多,超过佛山陶企总量的三分之二,但实际产能却不及佛山陶瓷产能的三分之一。
对佛山市政府目前所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东鹏陶瓷董事长何新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政府提出转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做大做强佛山陶企。转移,并不是一棍子打死,转移的只是污染环境、运作不规范的企业。因此,对企业来说,不一定都要走掉,只要能抓好环保,做到清洁生产,符合环保要求,规范运作,完全可以继续留下来,为佛山做贡献。”
“说到底,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自主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档次,以技术做支撑来达到环保标准。如果每家企业都能够自觉做到创新和环保的话,也就不存在‘转移’这一令政府头疼的问题了。”何新明如是说。
产业基地不应只是生产基地
在向世界级陶瓷产业基地迈进的过程中,除了淘汰不环保的、落后的产能外,还将包含哪些转型?
分析人士认为,世界陶都并不仅仅是依靠产能规模与数量堆砌而成的,更应该是陶瓷产业的“总部基地”,即集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品牌中心、物流中心、服务中心、会展中心、信息中心等于一体的“总指挥部”。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是一个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选择。
不过,“产业基地”能否向“总部基地”顺利过渡,目前仍然是个未知数。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认为,陶瓷业不同于金融业,如果产业基地不存在了,总部经济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发展总部经济不能一厢情愿,必须千方百计留住有实力、有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帮助企业跨越环保、节能等技术门槛,向产业升级的方向迈进。
此外,按照总部经济的设想,佛山陶瓷产业外迁转移的只是一部分生产环节,并非整个产业,陶瓷企业的总部、营销、研发、物流等高端环节仍留在佛山。因此,专家认为,必须按照“总部—制造基地”分离布局的模式,协调好总部和制造基地的关系。北京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宏建议,要加强佛山与周边区域的沟通与合作,消除区域合作发展的壁垒和障碍,协调好总部与制造基地分离布局中的利益分配,引导企业在佛山和周边地区合理配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