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上乘大唐盛世,下启各业繁荣发展的赵宋王朝,是衔接两个侧重面不同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一环,五代十国的白瓷生产就处于这样的历史时期。五代白瓷承上启下,上承隋、唐邢窑及河南以巩县窑为代表的诸窑的影响,下启宋代定窑的发展高峰。要理出五代十国时期仍在发展的南方白瓷业,就要对当时的历史,特别是杨吴国与南唐国的历史、地理情况先作一些简略的回顾。
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分裂时期。十国中的杨吴国与南唐国是此期有承接关系的二个南方小国。杨吴政权由唐末的庐州(今安徽合肥)人杨行密创立。杨行密是在唐末乱世中崛起的民间武装首领,后投奔庐州官军,唐淮南节度使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封杨行密为庐州刺史。唐天复2年(公元902),唐朝廷封杨行密为吴王,并诏令他讨伐黄河流域由朱温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从此,杨行密统治的淮南政权被称为“吴”,史称杨吴。然而,历史开了个玩笑。五年后,被讨伐的朱温称帝,立国号为梁,这就是五代中的第一代,史称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了半个多世纪的分裂战乱时期;而后梁5年(公元919),曾奉命讨伐朱温的杨吴政权正式在南方立国,辖地东到今江苏无锡,西至今湖北武昌、江西罗霄山脉一线,南达今广东北部,北接今苏北涟水。
18年后,经过政治上的较量,杨吴国君主徐知诰1确信改朝换代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以唐朝后裔自称,复姓李,改名为“bian4”即李(bian4),于五代的“第三代”后晋天福4年(公元939)将“吴”的国号改为“南唐”,辖地在杨吴的基础上向东面的吴越国略有扩充。南唐于北宋太平兴国3年(公元976)被宋军于吴越军队攻破首都金陵,后主李煜受降,南唐亡,历时37年。
范文澜先生对这段历史有如下论断:
徐温(徐知诰的养父)不敢轻率行事,徐知诰经营到老年才实行禅让,足见转移政权必须有步骤。在北方,武夫凭暴力掠夺,忽起忽灭,经历了梁、唐、晋三朝,在吴国,只转移一次。徐温、徐知诰谨慎缓进,远比北方武夫有见识。换姓是统治阶级自己的事情,但往往伤害民众,唐代替吴,国内免于战乱,在五代时期是少有的现象2。
杨吴政权经营东南30余年,阻挡了中原战火向南方的蔓延,在确立统治后,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并实行扬文抑武政策,为南唐受吴禅让立国后近40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杨吴与南唐统治的70余年中,北方在战乱中五次改朝换代,而这两个有承接关系的小国却偏安以隅。所以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经济普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南唐经济发展中,较为显著的是水稻与茶树的种植。白瓷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然不能与水稻与茶树相提并论,但在中国古陶瓷历史上曾产生影响的一些著名瓷窑,如赣州窑、吉州窑、景德镇窑等都地处南唐的中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皖南的歙县、绩溪、繁昌、泾县诸窑在杨吴国、南唐国时期崛起,它们有的烧造青瓷,有的生产白瓷,所以杨吴国与南唐国的瓷业生产是古陶瓷史上应注意的一段历史。当然,还有待于对窑址进行更多的科学发掘,才可能勾勒出杨吴国与南唐国瓷业生产的全貌。现仅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提出如下几点看法与方家讨论。
1、新中国建立不久,南京博物院的第一项考古工作就是对南京江宁县的二座南唐皇陵进行科学发掘。根据南唐二陵的发掘材料分析,二陵中所出土的白瓷的生产窑口不止一处,分别有定窑与皖南窑的产品。南唐二陵的李(bian4)墓中有十数片胎质较薄,内有出筋、外有浅浮雕的白瓷瓷片出土。它们虽然是残破的碎片,但却是五代十国时期白瓷的典型作品,甚至是当时瓷业发展最高水平的代表物。南唐中主李憬于五代的后晋天福8年(公元943年)几为继位,卒于赵宋宋太祖建隆2年(公元961年),故南唐二陵中出土的白瓷片的时代下限是北宋初年。经上海博物馆对其中一片进行的测定,其数据与定窑数据相吻合。这些白瓷片与南唐二陵同时出土的四例可复原的白瓷碗的胎体特征、釉色明显有异3。这4件白瓷碗胎体较厚,工艺欠细,似为皖南繁昌窑烧制,即《南唐二陵》报告中所说的宣州窑4。
2、五代十国时期的白瓷素雅莹润,不仅博得皇家贵族的喜好,而且也深受民间各阶层的青睐。从二十实际五十年代以来,不仅南唐二陵出土了白瓷制品,在江苏连云港、扬州;安徽合肥的杨吴国、南唐国墓葬中也有若干质量精美的白瓷器出土的事实,足以证明了这一点。再从历史上看,隋唐时期,北方白瓷盛行,南方青瓷蓬勃发展,形成了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五代十国的南唐国,由于地理位置较杨吴国向吴越国有所扩张,故瓷业生产受吴越国越窑的影响也应较杨吴时期为大。这是据现在发表的资料,在南唐国南方的墓葬中不仅有白瓷,而且有青瓷,甚至高档青瓷出现5。而在地理位置处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杨吴国与南唐国北部的今连云港市出土的墓葬中没有出土一件青瓷6的直接原因。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唐代瓷业“南青北白”的局面在五代十国时期仍有延续。
3、五代十国时期白瓷造型圆器多而琢器少,碗、盘的造型又以花口为特色,盘往往出现折腰造型。墓主人生前使用,死后随葬,是视死如视生观念的反映。
4、白釉盒是粉盒,是当时贵族们享用的高级器皿,制作工艺比较讲究,皆为釉底,而碗、盘都是沙底。
综上所述,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一瞬,但在白瓷的发展史上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此时,邢窑日渐衰落,定窑(还有井陉窑)逐步发展,部分业主与窑工南下开辟新的市场,从而大大推动了南方白瓷生产的发展。南方长江流域的长沙、重庆地区的墓葬、古井遗址中,虽然早在东汉时期就有白瓷出土,但此后一直是青瓷为瓷业生产的主流,五代十国时期的杨吴、南唐时期是南方白瓷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它的产地非常广泛,遍及江南,有江西的赣州窑、吉州窑、景德镇窑,安徽的繁昌窑、泾县晏(yan4)公窑(待发掘)及湖北的青山窑。其中以景德镇黄泥头窑、繁昌柯家冲窑烧制的白瓷质量最佳,影响最大。白瓷在宋代演变为青白瓷,风靡海内外。14世纪后期的元末明初,景德镇瓷匠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又新创出典雅质朴的甜白瓷。总之,有着一千多年发展历史的白釉瓷为明、清二代烧制缤纷绚丽的釉上彩瓷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人类文化的发展是多元性的,我国古代白瓷的产生与发展也是遵循着这一规律的。南方应是中国古代白瓷的重要产地之一,许多出土资料已证明了这一点,随着窑址科学发掘工作的开展,这一观点将会被更多的考古资料所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