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辽博馆藏17类文物之一,数量丰富,精品荟萃。免费开馆后,辽博对馆藏各类文物进行重新整合, 通过不断轮换更新的方式举办馆藏文物系列展览,“明清瓷器精品展”作为系列展第一期推出,越是免费开馆,越是要为百姓举办高水平展览,满足广大观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为系统地展示中国古代传世文化遗产,揭示我国瓷器的丰厚内涵,9月14日,省博物馆首次推出 “明清瓷器精品展”,此次推出的253件精美瓷器大多为宫廷瓷器,其中一件价值3亿元的“明宣德青花云龙纹天球瓶”最惹人注目。
瓷器是辽博馆藏17类文物之一,数量丰富,精品荟萃。早在新馆开馆之初,辽博曾举办“清宫瓷器展”,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与认可。本着越是免费开馆,越是要为百姓举办高水平展览的宗旨,辽博对馆藏各类文物进行重新整合,通过不断轮换更新的方式举办馆藏文物系列展览,作为系列展第一期推出的“明清瓷器精品展”汇集了明洪武釉里红四季花卉大盘、明永乐青花海水葡萄纹大盘、明宣德红釉盘等精品瓷器,涵盖青花、釉里红、五彩等多个品种。
在展厅中,有一整套明黄色为底色的餐具,那是清同治皇帝大婚时所制,其上绘有大量喜鹊。据介绍,这叫“喜上眉梢”。这套“喜喜”字瓷器以海碗、大碗、中碗、汤碗、黄酒碗、酒杯、羹匙、大中小盘、碟等餐具为主,是同治七年(1868年)江西巡抚景福在景德镇为宫廷烧造的,共计120桶,计7294件。此次展出的仅有几件。
尽管都是皇宫用的瓷器餐具,但皇帝与后宫所用的不一样。辽博专家介绍:“皇帝所用的餐具里外都是明黄釉的瓷器,皇后、皇太后所用的餐具只能是纯黄色。 ”原来,清代景德镇御窑厂每年为宫廷烧制日用瓷器因使用者身份和地位不同,清宫对瓷器的色泽、数量等有严格定制。通过看瓷器让人们了解历史,在等级森严的宫廷,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权使用明黄色的瓷器。
展览中,明代的“万历青花云龙纹葫芦瓶”也很显眼。此“葫芦瓶”呈葫芦形,器身绘满云龙纹,因万历皇帝信奉道教,故这时期经常出现葫芦形的瓷器。葫芦,古人作“壶卢”,认为“壶,酒器也,卢,饭器也”,壶卢为名既象征其形,又可作为酒饭之器。据民间传说,在远古时代,是葫芦使人类渡过了劫难,因此被视为“人类的母体”。葫芦常和祭祀、礼仪结合在一起,寓意吉祥。瓷质葫芦瓶,亦称“大吉瓶”,始见于唐代,造型雅俗共赏,历代盛烧不衰。
在现场,一位收藏爱好者围着“明宣德青花云龙纹天球瓶”看来看去,他说,这件“天球瓶”广为收藏爱好者了解,但从来没有人见过,今天让他大饱眼福。距今约600年的 “明宣德青花云龙纹天球瓶”是辽宁省文物店的“镇店之宝”。据介绍,这件天球瓶估计与祭天的关系不大,倒更像是 “日用品”,其胸径在40厘米左右,高度与胸径相仿,下部呈椭圆体,上部为粗口长颈,球身绘有一条青龙,龙爪完全张开,每只龙爪上有三趾,龙头、龙鳞、龙尾一笔笔错落有致,显得十分威武。其发色鲜艳、晕散有致、纹饰清晰,为目前所知明代宣德天球瓶中的精品。这件瓷器秉承了元代部分画风,同时突出了明初的雄浑霸气。省博物馆专家表示,天球瓶难做,它在制坯、烧制时很难,这么大的器物以古代的生产条件做出来本来就很难,留到今天就更难。明代宣德天球瓶生产数量稀少,传世者微乎其微,市场上更难觅踪影,因此定价为3亿元。
采访中记者发现,展览中的许多瓷器都与督陶官唐英有关。他是沈阳人。唐英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2年),雍正六年,47岁的唐英被派去景德镇充驻御窑的协理官,在这里过了28个春秋。
在本次展览中,还首次特辟两个展柜的瓷器,开展与观众互动的“猜猜它们的制作时代、名称和工艺品种”活动,其中有明嘉靖、清顺治、乾隆时期的青花瓷,也有清道光、同治时期的粉彩、斗彩瓷器,在一旁的小桌上还放有答案。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许多观众都是收藏爱好者,因此辽博设计了这个环节,让观众在观赏之余可以自得其乐。
一位特意从大连赶来观看展览的王先生对记者说,他从这些瓷器中感受到中国灿烂的瓷器文化。早在三千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出现了原始青瓷,至东汉时期臻于成熟,后经隋、唐、五代、宋、元的发展,明清时期,瓷业发展达到鼎盛。景德镇跃升为瓷都,瓷器制造业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繁荣景象。就品种而言,青花瓷器经元代短暂的繁荣后,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是我国制瓷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明代以成化斗彩为代表的彩瓷、永乐宣德时期的铜红釉和其他颜色釉瓷器,技术高妙、气韵雅静,是中国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制瓷业达到了历史最高峰,所制瓷器以精妙严谨著称。
在现场,记者见到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看到群众踊跃参观的情景,他高兴地说,免费开放,是对辽博难得的检阅。博物馆免费开放,唤醒了公众参观文博的文化需求。对参观者来说,不花钱并不意味着文化的贬值,而是让公众亲身感受到古代文明的璀璨,享受到科学文化的熏陶,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公众“精神享受”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