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智民会馆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是他千辛万苦从名家处淘来的。
在义乌农贸城艺术品市场,有一家并不起眼的小店,小店门楣上的木匾写着“景德镇名家陶艺会馆”。走进店内,里面却别有一番天地:墙壁和台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艺术瓷器———巨幅山水花鸟瓷板、釉里红花瓶、青花瓷摆件以及许许多多细小轻薄、美观大方的艺术陈设瓷和茶具,人在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别具韵味的艺术殿堂。这家会馆的主人名叫程智民,今年30出头,来自江西婺源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摆地摊结缘陶瓷收藏
程智民是江西省婺源县秋口镇洙西村人,那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尽管程智民的父母都十分勤劳,但要拉扯8个孩子长大成人,并非易事。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懂事的程智民14岁初中毕业就退学了。“那时候也没别的事情好做,听说有些老乡跑到义乌进一些小商品拿到县城去卖,我也跟着过来了。”程智民说,靠着借来的一点本钱,他开始从义乌批发小商品拿到婺源县城摆地摊,很快赚了上万元钱。
但程智民并没有满足于“万元户”,喜欢折腾的他白天练摊,晚上看书,希望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也许是因为“瓷都”景德镇与婺源相距不远,程智民逐渐对艺术陶瓷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年下来,居然也从真真假假的藏品中淘得不少宝贝。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陶瓷收藏,程智民结识了一大批志趣相投的藏友。
1997年夏天,程智民去南京艺术学院拜访一位藏友,无意中从当地报纸上看到了一则广告:南京一市民开发出了一种以国徽为主题的徽章,正在寻找合作伙伴。程智民想起一年前他曾与一批书画收藏家同去巴黎卢浮宫参观,博物馆内一名工作人员问他们:“你们日本人是否很崇尚艺术?”程智民当时对外国人把自己看成日本人十分反感。由此,程智民想到,如果与这位南京人合作开发徽章,让大家戴上国徽出国,就再也不会有人把中国人当成日本人了。于是,他第一次下单就生产出了近百万枚国徽图案的徽章,在当年“9·18”前夕投放市场,一下获利近百万元。
靠收藏义乌“绝处逢生”
在完成资本积累后,程智民将投资的目光转向其他领域,先后开办过超市和娱乐场馆,几年下来,程智民不仅将手中的积蓄损失殆尽,还欠下一批外债。
“这时候,我再次想到了义乌。”程智民始终认为,义乌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一直是他的福地。2006年,程智民再次来到义乌。转悠了几天,他发现,经济发达、民间资本活跃、市民收藏意识开始升温的义乌,居然没有一家高档次的艺术陶瓷收藏会馆。于是,他在义乌农贸城二楼的艺术品市场租下了一间只有10多个平方米的店面,将家中多年来收藏的宝贝摆了出来,以求东山再起。
“刚开店的日子十分难熬,整整两个月,没有做成一单生意,最困顿的时候,口袋里只剩下26枚硬币。”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程智民至今仍唏嘘不已。程智民说,自己在义乌打拼吃了上顿没了下顿,但每次妻子电话打来,他都“报喜不报忧”,谎称自己今天又卖了多少钱,其中的苦楚全都自己承担。
就在他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一位识货的买家花5万元钱买走了一件藏品。随后,在这位买家的介绍下,义乌一企业老板一口气买走了5件藏品,程智民“绝处逢生”。
靠着盘活的资金和一双能识真货的“慧眼”,程智民将自己的艺术陶瓷收藏和经营搞得风风火火,藏品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展厅面积也不断扩大。程智民说,收藏中自己真切地体味到苦乐人生。
与藏友分享“收藏经”
在程智民的会馆里,一件小小的艺术陶瓷售价动辄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程智民说,因为艺术陶瓷不同于常见的工艺瓷,工艺瓷是成批生产的,只能作为家居生活空间的美化与点缀,由于批量大,几乎没有什么投资价值。但艺术陶瓷中不少作品是由著名的书画家和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创造出来的艺术品。艺术家们把古老的陶瓷艺术和现代意识相交织相融合,运用新的艺术理论、新的审美意识、新的创作观念、新的科技成果,创造出意蕴深邃、风格各异的陶瓷艺术珍品,而且这类作品只此一件,不可复制。所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艺术陶瓷渐渐成为众多爱好者观赏、收藏投资的一个新门类。
程智民坦言,赚钱并不是自己唯一的目的,他希望通过这一平台,结识更多的收藏界朋友。“艺术品收藏是无价的,遇到知己,再好的藏品也可以无偿奉送,在我看来,朋友才是最好的‘藏品’。”性格豪爽的程智民这样解释自己的“收藏经”。程智民说,身边的朋友都很相信他的眼力,遇到喜欢的艺术陶瓷也都喜欢拿来让他过目,他自然也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鉴赏经验与大家分享。
谈到艺术陶瓷收藏,程智民说,艺术陶瓷也是商品,价格也受供需关系影响,需要收藏者去比较和鉴别,画工是否熟练、清晰,色泽是否莹润、透亮。工笔写意作品,要认清是手工绘制的还是印花、贴花的,而且颜色是否光亮。其他还要看艺术瓷的整体效果,器形是否周正,有无变形,釉面是否光洁,色度有无异样等等,要从多个方面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