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寒流”
罗庄陶瓷产业升级工作办公室的一组调查数字让记者对陶瓷行业正在经受的“寒流”有了真切感受:截至7月底,罗庄区日用陶瓷企业有19家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涉及面达80%;建陶企业有32家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涉及面达42%。有陶瓷企业老板感慨:“这是自建厂以来经历的最困难的时期。”
罗庄陶瓷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罗庄陶瓷产业升级工作办公室负责人李继葆说,受经济大环境和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目前全国陶瓷企业普遍陷入困境,罗庄陶瓷企业状况折射出了整个行业的处境。
今年以来,由于原材料涨价、能源价格飙升、运输费用增加等成本因素影响,陶瓷行业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据测算,陶瓷产业生产成本较2006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
李继葆算了一笔账:陶瓷生产所需气煤的价格由年前的每吨820元涨至目前的每吨1200元,涨幅达50%,而能源成本在建陶成本中占比达到30%。这意味着过去平均利润为15%的建陶行业现在几乎无利润可言。
另外,由于国家针对严峻的通胀形势,上半年采取了紧缩银根的政策,导致了一些企业在资金运营上出现困难。而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的下调则造成陶瓷业出口业务持续萎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造成行业利润的进一步下降。
深层“短板”
采访中,一位陶瓷业人士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在2004年全国陶瓷协会举办的展示会上,大小、做工相仿的一个陶瓷小碗,美国产的卖到6.4美元,潮州产的卖到6.4元人民币,罗庄产的卖价仅为0.64元人民币。他说:“差距为何如此悬殊?关键是品牌,是技术。”
“寒流”影响重大,既与“寒流”力度有关,也与自身“体质”有关。和全国先进陶瓷产区相比,罗庄陶瓷业存有多处“短板”。
首先,在技术上缺乏研发优势。全区100家陶瓷企业,大多数企业走价低、量大抢占低端市场的老路,能够配备专门研发设备和研发人员的不足10%。花钱买配方,产品*模仿,新产品研发能力相对滞后已成为罗庄陶瓷提档升级的关键瓶颈。
其次,人才基础薄弱。全区陶瓷企业拥有职工约2.6万人,但专业技术人员不足1300名。有“瓷都”美誉的景德镇建有陶瓷学院,专门系统化地培养陶瓷产业链上需要的各类人才;潮州则一次就大规模从景德镇引进专业人才 3000人。相比之下,罗庄陶瓷在打造核心竞争力上因人才储备不足显得力不从心。
再次,品牌意识薄弱。部分企业决策者的意识和市场的发展存在明显差距,重质量、轻品牌,重生产、轻营销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据统计,90%的罗庄陶瓷企业贴牌生产,而微利经营状态反过来造成企业无暇顾及品牌建设。
而本地原材料不足,人力资本优势逐渐失去等原因,也造成了罗庄陶瓷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限制了产业发展速度。
另类“机遇”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一条铁律,而历史也证明在每一次行业低谷过后,能够顽强生存下来的企业都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挑战总是和机遇相依共存。罗庄区的决策者认为“眼下的困境并非全是坏事”。一方面,在外界多种因素的冲击下,一批能耗高、污染重,*打价格战维持生存的小企业被迫关闭,减轻了“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利润空间的压缩逼迫企业进行自我改造提升,有利于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使用,特别是清洁能源更容易为企业接受使用。
采访中,看到压力下的罗庄陶瓷业正在发生令人欣喜的“质变”——— 积极谋求科学发展的路子已经由单个业主的自发行为变成整体的“行业觉醒”。
在这次行业“寒流”冲击中,该区一些企业如佳宝、怡高、地王等建陶企业,由于产品花色多、质量高、牌子硬,把握住了市场价格的主导权,不但利润未受影响,还保持了较高的产销水平。受此启发,一些以前因循守旧的企业老板,开始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更新设备,革新技术,转产市场销路好、利润空间大的产品。
企业的品牌意识普遍增强,一方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一方面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把先进的营销理念引进生产过程。近日,佳宝建陶学习佛山等地经验,投资500万元兴建了佳宝企业营销中心,对公司产品进行全景式展示销售,成为全区陶瓷业界的一大亮点。
还有一些企业把行业低谷看作“休整期”,借机提升公司职工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发展蓄力。比如,佳贝特建陶公司,利用部分生产线停产的时机,合理安排人力,组织管理人员外出参观学习,体现了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蓄力“突围”
资料显示,目前罗庄区拥有制陶企业100家,其中建陶企业76家,年产能达到3.8亿平方米,日用陶瓷24家,年产能达到8.5亿件,产品辐射鲁、苏、豫、皖、浙等省2亿多人口,在全国十大陶瓷产区中排位*前。
与全国其他重要陶瓷生产地区相比,罗庄亦有其自身优势: 区位优势。辖区内数条铁路、高速公路通过,近海临港,北接河北、东北,西达河南、山西,南通上海、苏浙,交通便捷。来自广东佛山的三家高新技术陶瓷装备企业———奔朗、金刚、一鼎前不久相继落户罗庄,就是看中了罗庄的区位优势。
市场优势。众所周知,我市是全国著名的商贸物流中心,不管是市区的建材市场,还是罗庄的陶瓷一条街,都为罗庄陶瓷产业发展提供很好的市场条件。
基础优势。罗庄有着数千年制陶历史,罗庄人有着浓厚的陶瓷情结,这为把陶瓷产业打造成区域名片、经济支柱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根基。
面对当前的行业低谷,罗庄区引导企业抓住这次行业调整机会,做好完善提升文章,以期在未来发展中占得先机。“我们将着力探寻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争取利用3到5年的时间把罗庄打造成全国最具竞争力的陶瓷产区。”李继葆的话语里充满信心。
据介绍,罗庄陶瓷产业升级大戏已经拉开帷幕。全区将高、中、低档产品的比率由原来的1:4:5转化为3:3:4。目前,像聚晶微粉砖这样的高档砖罗庄已经可以量产,有部分陶瓷企业开始尝试向工业陶瓷、功能陶瓷、结构陶瓷领域扩展。显然,在不久的将来,罗庄陶瓷留给大家的将不再是低档次的形象。
“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消灭企业”,已经成为罗庄陶瓷企业的共识,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成为这出产业升级大戏的重要环节。如今,该区使用两段式煤气发生炉的建陶企业中,已有85%的企业进行了水煤浆燃烧技术改造。接下来,政府将采取补贴的方式,引导企业进一步做好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拉长加粗”产业链是罗庄陶瓷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该区着手引进、组建陶瓷生产的上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将让罗庄从单纯的生产陶瓷,发展到拥有陶瓷生产配套企业和高附加值企业。在此基础上,全区将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训机制,提升陶瓷科研水平。目前,计划投资1000万元的罗庄陶瓷研发中心已进入论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