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中国白艺术宫主席,辛默楼陶瓷研究所艺术总监,德化县文联秘书长,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语录】“要想尽办法不择手段把你内心深处和别人不同的东西挖掘出来,用中国白瓷雕表现出来。”
(导语)陈仁海是德化瓷雕界一名后起之秀,他的出现让德化瓷雕艺术重回原创轨道,相信原创的力量让其成为瓷雕艺术的领军人物。
“题材纪念”瓷是陈仁海主打收藏品市场的一个拳头产品。每次重大的国内和国际事件都值得世人纪念,而陈仁海每次都能适时抓住这些重大事件,把它们融入艺术创作中。
他出生于15代教师世家,在文联分管书法、美术、摄影工作。他认为只有文人与工艺的广泛密切结合,真正的工艺文化才会诞生。他的艺术创作灵感总是以“创新”为指导,紧跟时代潮流,这让他在瓷雕领域长盛不衰。
□关注事件
获奥林匹克最佳创意奖
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上,陈仁海十分光彩夺目,他的《梦回大唐》系列瓷雕获得了最佳创意奖。
这场盛会是由国际奥委会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北京奥组委及中国政府8个机构支持的一项国家级、国际性的艺术展示和交流活动。活动以“中国,世界”为创作主题,以“艺术,让奥林匹克更美”为口号,旨在以艺术的形式诠释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宣传北京“人文奥运”的理念。大会吸引了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前来,而陈仁海作为大会唯一一位特邀的中国瓷雕艺术大师,携带主题雕塑参展。
《梦回大唐》的创意选题、创意风格与展示形式,独具匠心。陈仁海借助唐代仕女的神韵,运用西方艺术简洁之美的手法,以中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精神魂魄为其走向世界的出发点,以他特有的激情和灵感,将奥运命题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艺术语言,展示了中国艺术家坚守国人的自尊、自信和面向世界的精神感召力。作品中国韵浓烈,无论是仕女运动中的神态、飞天的韵味,还是凤还巢具备的动感和张力,都体现了一代创意大师的智慧和艺术魅力。
《梦回大唐》的展出引起了国际奥委会和参加奥美大会的数百名中外艺术家的广泛赞誉,而更加让人称绝的是陈仁海的作品与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高度吻合。这也是《梦回大唐》获得唯一一个最佳创意奖奖项的重要原因。
陈仁海的作品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的每个作品都有一个主体性很强的故事情节。这次《梦回大唐》陈仁海赋予作品更为深远的中国文化内涵。“中国获得奥运会主办权,外国人把它称为中国在世界崛起的里程碑,是世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回赠。百年梦想,奥运梦圆,奥运印证了中国正进入一个新的鼎盛时代。”陈仁海告诉记者。作品取名《梦回大唐》,既是对当代中国的礼赞,又向世界传达一个信息,一个胸怀,中国正在融入世界,拥抱世界。
为萨翁制作国礼
为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制作国礼,是陈仁海在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的另一个闪光点。
这件作品取名《人和寿长》,作品高29CM,意为2008年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隆重举行;上半部分为红桃寿星形象,寓意“寿长”,即健康长寿,吉祥如意;底部为长城城楼,上缀红五星、荷花等,寓意“人和”,即和平和谐,和顺和美。作为国礼被萨马兰奇永久珍藏。 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组委会在征集作品时,一眼相中该作品。
“8月12日,我接到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组委会的通知,要求参展作者创作2008北京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组委会赠送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的国礼。接到邀请后,我夜以继日,冥思苦想,选取特有的德化‘中国白’、‘中国红’,创意制作《人和寿长》。” 陈仁海向记者介绍。
《人和寿长》作为国礼送与萨翁,无异于是陈仁海揽回北京奥运赛场外又一个冠军,同时也是瓷都德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获得世界认可的标志性事件。
农运会纪念瓷即将面世
陈仁海的艺术创作没有间歇,在捧得奥美大会最佳创意奖后,他又投入了新的创作中去。近日,为了纪念农运会这项盛事,陈仁海推出了纪念瓷《同心同德》。
《同心同德》顶部是第六届农运会吉祥物“同同”,站立于盛开的莲花上,手持火炬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八方贵宾,天真活泼。中部嵌以“中国红”雕制的闽台缘博物馆外形,红色饱和度高,釉面光泽度好,红白相间,交相辉映,更显光彩亮丽。下方是方形的城雕。城雕表面巨龙腾飞,正面雕有开元寺,妙音鸟,两侧有老君岩雕像,南音及农运会火炬的浮雕,背面是海上女神妈祖圣像及扬风起帆的船队。城雕底部是中国印“天圆地方,中华一统”。
瓷雕浓缩了泉州诸多文化元素与农运会的文化元素,把泉州古老的文化底蕴与现代的文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达“同心同德奔小康,同根同源盼统一”的农运会理念。“《同心同德》是以闽台缘博物馆为原型设计创作的,这个与在泉州举办全国农运会主题很好契合起来,寄托着中华一统的美好夙愿。”陈仁海说。
《同心同德》将“中国白”与“中国红”、“中国印”镶嵌在一起是世界首创,其工艺难度非常高。因为“中国白”烧制温度要达到1380℃以上,如果温度低了就达不到白与润的效果。而传统的大红颜色一到摄氏800度以上高温就会褪色,陈仁海经过长期实验,从上千个配方中筛选出能耐1200-1380度高温的大红釉配方,终于攻克了红、白同窑的难关。
□人物故事
陈仁海原来的职业是教师,一次机缘巧合让他走入了瓷雕世界,而这一跨步也让他扎根其中并且生根发芽。凭着创新理念,他为自己的瓷雕生涯开辟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也让自己成为大师级人物。
萌芽:从小习书法
在德化土生土长的陈仁海,从小对德化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十分崇拜,并有超乎了寻常人的感知力。他喜欢到古瓷窑址游玩,喜欢听烧制工匠们讲述德化瓷烧制故事,喜欢何朝宗等艺术大师的作品,喜欢独自到盛产高岭土的矿点作奇思妙想,喜欢在内心深处编织一个陶瓷艺术家的梦想。孩子爱学习的天性让陈仁海从小喜欢上了陶瓷。
陈仁海出生于教育世家,他的祖父写着一手好字。闽南人对书法好的人士素来十分追捧,每逢春节或者喜庆节日,都喜欢请他们题字张贴。而时值5岁的陈仁海喜欢跟在祖父旁边,裁纸、研磨,成了祖父的好帮手。耳濡目染间,陈仁海从小对书法有着独特的爱好,加上孩子本能超强的学习能力,陈仁海很快就学得一手好字。
有着一手好字的陈仁海开始了人生一次次不平凡的境遇。受到私塾世家的影响,他考上了永春县师范学校。由于对书法的执着,陈仁海很快引起了名誉校长、著名书法家梁披云先生的注意。一次,梁先生把他叫到办公室,详细了解他的情况,并看了他的习作,推荐他不妨向启功等老前辈讨教,并把地址和电话给了他。于是,陈仁海便到北京拜访著名书法家启功,由此结识国内许多知名书法家,眼界大开。
成长:名人指点专注“中国白”
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德化乡下一所小学当教师。期间他曾多次拜访启功、赵朴初等名家大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取营养和创作灵感。他创办了“辛默楼”陶瓷研究所,开始走上瓷雕创新之路。他知道,创新既要含辛茹苦,呕心沥血;更要忍受寂寞,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故以“辛默”二字自勉。
在一次拜见启功教授时,启功先生鼓励他要继承德化中国白的传统技艺,要在传承与创新上下功夫。启功先生谈了两个观点:一是中国白追求的最高境界应像玉的境界,没有上釉更能体现玉的质感;中国红应追求的是红而雅,美而艳,亮而柔的艺术境界;二是德化瓷雕不要局限于佛像弥勒、观音之类的传统题材,搞艺术的一定要贴近生活、反映时代,才更有感染力。
对德化瓷有着天然灵气的陈仁海,在大师的指点下,上下求索,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以独特的理念与超常人的执着,叩开了陶瓷艺术的大门。经过十几年的潜心钻研与实践,他终于创造出白瓷没有上釉而温润、明净、精巧、秀雅与玉媲美,不是白玉更胜白玉的“中国白”;研制开发了以中国白技艺为核心的“中国红”、“描金彩绘中国红”、“多彩冰裂沙金结晶山水中国白”、“五彩青花描金中国红釉中国白”等“系列作品。
继承传统,并不是一味地去死守传统,坚持无止境地重复古人、前人,无止境地重复他人或自己。为此,在作品创造上,他不仅重视物相的具体造型,还强调自身个性,试图把事物的共性与殊性同时做进作品,结合起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激情。
并且,他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他把自己的名字注册成商标。为防止行业间的仿冒,他的瓷雕作品都根据订单限量生产,每件作品的专利号、版权号和作者签名一应俱全。
发展:作品被故宫收藏
尽管首开名字注册商标的先河,但“陈仁海”三个字真正为国人所熟知却是在20世纪末。那时候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给了一向贴近时代脉搏的陈仁海向国人展示自己创意的舞台。
1999年,当他接下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题材的订单后,他先是花了3个月的时间设计草图,随后一遍遍调整配方,一遍遍试验,不下百次。在付出烧坏数十个窑炉,丢掉数十万元成本的代价后,他创作出以“龙吐圆珠”作为主题的作品《开拓辉煌》。
该作品以9条鲤鱼构筑一组诗意般的瓷雕。其中一条大鲤鱼昂首向天,鱼嘴呈龙头状,龙头吐珠,吉祥如意,而这个珠就是一个地球,象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拓辉煌。
后来得知人民大会堂为纪念澳门回归,在全国范围内征稿,他又把精力投入到设计中去。他把作品设计成砚台的形状,将长城与澳门有机地联结在一起,象征着平稳过渡,而砚背则设计成寿龟形状,在底部刻上自己创作的表达澳门回归喜悦心情的诗。
这在“中国白”历史里是从来没有人尝试过的,而且要做成大平面的瓷雕,难度可想而知。
作品经过三番五次修改才定稿,作品命名为《母亲,我回来了》。可是,在烧制时因平面过大一烧就裂。这也让他非常着急。四处托人寻找配方。几经周折,最后经朋友介绍,他与法国一家陶瓷研究所取得联系,获得一种新配方,终于试验成功。令他更兴奋的是,人民大会堂在这次征稿中共收到800多件作品,而在澳门厅却只摆放两件,《母亲,我回来了》就是其中一件。
好事成双。按有关规定,作品被故宫收藏要在作者去世50年后才有可能,但他的这一作品被故宫博物院看中了,破例收藏并举行了正式收藏仪式。
在创作过程中,陈仁海发现“中国白”是泥与火的艺术,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从配方、和泥,捏胎、造型、制坯、修坯到煅烧的制作过程中,不能有任何的疏忽,要有艺术家追求完美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总结了诸多心得:产品在原型雕塑时就得用心诠释作品的创意;制模时要细心以减少模线的产生,如何分片和衔接才能不失原形的精髓;成形时的灌浆须不疾不徐以防起泡;修坯时得讲求工整及美艺;烧窑时要注意重心的安排以防止变形,火候须适当的调控才不至于过与不及;整个流程下来仍有相当比例的不良品须销毁。
“‘中国白’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山中挑,碓中敲,水里淘,火里烧,要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全靠手工制作,相当费时,有的光制作过程就要五、六十天,其中各个环节的把握也是困难重重。”陈仁海说。
突破: 研制“中国红”
陈仁海的艺术创作道路一直在延伸,在“中国白”取得丰硕成果后,他又开始“中国红”的研发工作。
红釉在彩色瓷器上是属于较高难度烧制技巧的产品。多年来,中外陶艺专家投入了大量精力,试图研发出人们梦寐以求的大红釉瓷,却一直没有成功。红釉,是一种传统釉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结晶,是运用适当之配方与电脑精控下煅烧而制成的艺术精灵。其釉色血红而色韵潜沉,光泽内敛而不失韵丽,整体感觉气度雍容华贵。由于造型个个独特,与釉色流散变化多端,使得作品烧制成功率大大降低,无论在时间的拿捏与温度的控制上,对创作者的创作功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陈仁海多次组织烧制红釉经验丰富的专家联合攻关,所喷制的“中国红”红釉系由31种氧化元素调配组成。这些众多的元素产地分别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与台湾等四个地区。烧制完成的红釉因色彩艳丽、光彩夺目,象征吉祥富贵,令人叹为观止。如今“中国红”被选为国宾专供礼品,更获得了广泛消费者、收藏家的喜爱。
□人物思想
艺术观:艺术贴近生活并高于生活
在陈仁海看来,艺术应该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应该贴近生活,源于生活。艺术创作是对现实直觉感受的捕捉,也是对人性深层奥秘的挖掘,如制作一个人物瓷雕,就要突出生命张力的强度,强调人体曲线的流畅转折与块面的起伏,用线条来充分表现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从而将人文精神注入当代瓷雕艺术。
“我现在的创作思路都是紧跟时代步伐,反应时代精神。”陈仁海说。“奥运和鼎”突出一个“和”字,然后整个鼎体现万物相融、众生和谐的“太和”境界。“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是当代中国倡导的精神,全力构筑和谐社会,以和为福,和实生物,推动和谐世界的发展。
陈仁海认为,艺术品的核心就是文化,创新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是文化积累的厚积薄发。他说陶瓷是一门火的艺术,陶瓷的技术都是与时俱进的。传统力量的过于强大也给艺术的创新带来困难,创新跟不上,构思、立意作为创新的最重要一环自然也被忽视了,这正是德化陶瓷艺术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原因。
行业观:德化陶瓷应该走向市场
对于收藏文化产业化,陈仁海觉得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产业的生命力,德化现在的瓷雕作品价格还不是很高,不能完全体现其文化价值。行业也要形成产业化的氛围,资源要充分共享,才能带动整个行业发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越来越显出重要性,艺术陶瓷可以很好为人们提供这方面的需求。他认为,德化陶瓷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德化陶瓷目前还是加工为主,自主品牌较少,企业要增强品牌意识,为德化整个产业长期健康发展铺好路。
陈仁海表示,陶瓷企业要增强环保意识,大力开发环保陶瓷,提高了陶瓷生产的质量和水平。德化县的环保陶瓷由低温烧成,烧成温度比传统陶瓷要低100到200摄氏度。这种产品打碎后弃之大自然中,经过半年至一年时间,便会风化成泥土,不会污染环境,因此也被称为绿色陶瓷,要保持这方面的优势。
发展观:专利维护产业健康发展
陈仁海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1993年,他就把“陈仁海”注册成商标,这是行业第一次把名字注册成商标的。同时把注册的“中国白、辛默楼、陈仁海”印在他的作品上,并实施严格的限量。
“从整个行业来看,本来德化的瓷器价格就不高,但是有专利、有产权价格就高了,全国也都是高价,这也才稍微体现了德化陶瓷的文化价值。”陈仁海说,瓷雕艺术的本质应该是弘扬创意、创新和个性的张扬,瓷雕艺术目的是为投资收藏家创造价值,这样做也是尽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
■采访札记
从泉州驱车前往德化,路途有点远,也让我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尽管之前做了充足的功课,但是多年职业习惯告诉我,这次采访更多的是需要临场应变,因为传说中陈仁海具有极强的跳跃性思维,一般不按常理出牌。
步入“中国白艺术宫”,发现自己被“白”和“红”重重包围了起来。在这里,“土”与“火”的艺术得到完美展现。虽然还没有见到陈仁海本人,但是通过他的作品,我仿佛触摸到了这位大师的一丝秉性。他的每个作品都极具表现张力,简洁不失内涵,寓意深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陈仁海对“创新”的追求。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陈仁海提及最多的词就是“故事”。在他眼中,没有故事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瓷雕和人一样,无非就是对时代、对生命的一种诠释。
采访在一片谈笑风生中结束了,我突然发现和陈仁海对话其实并没有隔阂。他总能引起话题,也总能解决问题。踏上归途已经是晚上8点,夜晚的德化显得相当宁静,在这么一个山城,“平静”也许是这个地方人得以安身的最熟悉的生活方式。而德化土生土长的陈仁海却在一片平静中一鸣惊人,他所付出的努力应该不是常人能够达到的。“努力”或许是这位正值壮年的艺术家,在艺术领域崭露头角并迅速蹿升为大师级人物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