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职业能从事多久,仍然是人们进行职业规划时重点考虑的因素。据调查显示,近70%的人做职业规划时,对“职业寿命”的考虑比重超过了50%。那么,这现象背后隐藏了人们怎样的心理呢?
IT业也是“青春饭”
所谓“职业寿命”,是指一种职业适合人从事的时间长短。大凡“寿命短”的职业,对体力、容貌的依赖度都比较高,例如建筑工人、运动员、偶像派演员等;又或者,职业所要求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只有接受能力强的年轻人才能跟上脚步,例如现在的IT行业,就是“青春饭”的新贵。
与之相反,“寿命长”的职业对年龄依赖度低,甚至是年纪越大越吃香。在智联招聘的调查中,近四成人认为教育、培训职业寿命最长;此外,证券、银行、公务员等职业也被普遍看好。
成长需要是主要原因
西南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杨东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注重职业寿命,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一方面,职业寿命长,说明此种职业相对稳定,组织结构变革较慢,给人的安全感较高。而追求稳定和安全,正是人的本性。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在从业过程中不断发展与成长,不断突破自我,获得成就。这也是人的需求所在。
那些寿命短的职业,虽然可能帮你在短期内赚取大量的金钱,让你“一劳永逸”,却往往伴随着巨大风险,一旦行差踏错,便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自然不受人们,尤其是风险厌恶者的青睐。
此外,这项调查中,女性和中年人,分别比男性和年轻人更看重职业寿命。“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倾向于追求安定。”杨东解释道,“年轻人则往往较为浮躁,急功近利,处世经验少,缺少长远规划。他们可能更喜欢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忍受不了短时期的平淡。”
职业“长寿”与否靠自己
那么,如果人们都去追求“寿命长”、稳定的职业,是否会让这个社会缺少“拼劲”,使“寿命短”而又必要的职业无人问津?如果人们都去追求稳定的职业,必然会导致竞争加剧、压力增大,稳定也会变为不稳定,此时,自然会有人退出,使得人力资源在不同寿命的职业间达到最佳的平衡。
不过,杨东还是提醒大家,也没有必要过于执着于职业寿命。一个人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资源与经验,让自己获得成长,完全可以把职业寿命变短为长。例如,工人做得好,学会了如何经营,可以自己做老板;运动员经验丰富了,可以做教练;偶像派演员也可以转型为演技派。“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是否能够在初期工作中积累足够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