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北京重启协商大门,海协会新任会长陈云林为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举行接风晚宴,并致赠一尊象征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德化“富贵红”陶瓷——“两岸同根”。这件国宝级礼物是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工艺美术大师徐少东的潜心之作。他也是近现代成功烧制大红色瓷釉瓶的第一人。
早在3000多年以前,“瓷器”就已经作为“中国”的代名词存在于英文之中,可即便是在中国,瓷器也是以青蓝白诸色闻名,红色的瓷器极其罕见。
“富贵红”的特点是:釉色鲜红,淳厚饱满,艳而不媚;胎体洁白,紧密细薄,晶莹剔透,雍容华贵。其用材金贵、在红釉中加了比黄金还贵的金属钽,还吸收了浮雕、漆线、描金、书法等传统技法,极具欣赏性和收藏价值。单是一件漆红雕“富贵红”,就融入了景德镇陶瓷的古雅、福州脱胎漆器之神韵、北京景泰蓝的华彩等。从面世到现在,迅速蹿红市场。
被“逼”走上制瓷路
穿着运动套头衫、年近不惑的徐少东,有着浓重的闽南口音和质朴的好脾气,说话滔滔不绝,吃饭大块朵颐,痛快地大笑,黯然时候也毫不掩饰。这位制瓷大师出生在中国三大瓷都之一的泉州德化县,母亲是大陆农村一个做陶瓷调羹的工匠,打从他还在娘胎里时,每天听到的“音乐”就是瓷器碰撞叮叮当当的声音。
徐少东的瓷器人生始于“陶瓷贩子”。1991年高中毕业,他就从德化买了些瓷器转战上海、浙江、湖北,摆路边摊兜售,一天最好只能赚个几十块钱。“因为没钱投入,基本上都在卖企业出口的次品或者积压品,质量很一般。但更气人的是,那时外地人只知道景德镇,没听过德化,把德化瓷都当成是石膏像。情急之下,我还得将瓷器摔破证明给别人看。”或许正是这段痛心经历,在徐少东的心里埋下了重塑德化陶瓷品牌的念头。
5年后徐少东怏怏回到老家,不仅“连块破陶瓷都没赚到”,还背上了数万元债务。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慨地说,当时人们看我就和瘟疫一样,要钱没钱,要事业没事业,如果再走老路,恐怕一辈子都很难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