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一个30万人口的山区县,陶瓷年产值达到60亿元,除了非洲一些国家外,可以说在全世界都能看到他们的最新产品。在德化,平均一天有200多种陶瓷新产品问世,已经获得版权和专利的产品累计达10000多个。由于陶瓷产业的推动,德化已连续多年入围“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县域经济竞争力进入福建省十强。
当前经济发展的种种压力,无疑已成为陶瓷行业重新定位、整合的契机。面对新的考验,作为我国重要的陶瓷产区,德化全力致力于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
力拓国内外市场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德化的“中国白”瓷雕《大地飞歌》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东盟各国领导人。至此,德化陶瓷已连续三年成为东盟博览会的“国礼”。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产品,历史上德化的白瓷“中国白”还被推崇为世界白瓷的代表。今日的“中国白”,依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德化目前有陶瓷企业1100多家,而改革开放初期只有几十家,其陶瓷产值、发展速度和出口比例均位居全国各陶瓷产区前列,形成了传统瓷雕、工艺陶瓷、日用陶瓷并驾齐驱的产业格局。2007年德化共出口陶瓷2.7万多批,货值超2亿美元,出口量仅次于广东潮州,居全国第二,德化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今年1至9月,德化陶瓷产值达49.7亿元,其中出口交货值为41亿元。近年来,德化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从土地使用、购买设备贴息、税收等方面鼓励高档日用瓷生产企业按国家标准生产高档日用瓷,推进陶瓷生产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
日前,陶瓷出口退税率由5%上调到11%。从13%%到8%%、到5%%、再到11%,陶瓷的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在以高度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工艺陶瓷为支柱产业的瓷都德化引起了广泛关注。而现在上调的六个百分点,对德化陶瓷的出口又是一个“春天”。
永续利用降低成本
年产值约4000万元的必德陶瓷有限公司,年可回收瓷土600吨、废石膏600吨、废陶瓷400吨。
德化佳美集团对陶瓷生产及包装过程90%以上的下脚料、边角料进行回收,就连废弃泡塑也再利用,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5%。冠福家用公司仅废瓷回收利用这一项,1年就节省300多万元。
据了解,陶瓷生产的破损率在3%到5%之间,而破损的废陶瓷回收再利用的成本比重新购买陶土生产的成本要大,因此以前德化多数陶瓷企业不愿意回收利用废陶瓷,而是直接丢弃。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出口形势,德化各陶瓷企业开始了废瓷利用的攻关,并很快取得成功。他们将废瓷碾碎,加入添加剂,按一定比例掺入瓷土回用,不仅不影响陶瓷质量,还大大降低炉温要求。德化宁昌陶瓷公司研发“废瓷再生陶瓷”工艺并实现产业化,年增产值1000多万元。30多家石膏再生企业联合成立了德化县石膏行业科学技术协会,大力发展再生石膏产业,年回收陶瓷模具产生的废石膏22万吨,为陶瓷产业节约成本8000多万元。目前德化陶瓷业的固体、液体再生率已达90%、80%%以上。据粗略估计,德化县从事资源再生利用的经济产值达8亿元,约占工业总产值的8%。
科技助推产业升级
长期以来,瓷都德化坚持实施“科技兴瓷”战略,到2008年,已连续五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
从以电代柴到天然液化气的推广使用、再到用微波烧瓷,德化陶瓷业在全国率先实现燃料的变革和完成了窑炉的改造。在成功开发能风化成土的环保陶瓷之后,德化有关部门又破解了原料配方、烧成技术等难题,将废瓷、矿渣重新加工制作成“再生陶瓷”,利用黄金尾矿生产陶瓷色釉。
陶瓷行业是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而德化的森林覆盖率却从1993年的53.9%提高到现在的77.3%,同时成为福建省循环经济示范县。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根据遥感卫星图像和有关统计数据,对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单位首次进行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德化县生态环境质量位居福建省第一位,是福建省最适合人类生存居住的地方。
为加快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德化“十一五”规划提出,要以转型升级为重点,力争陶瓷的规模总量、技术含量、产品质量档次、市场占有率和出口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把德化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陶瓷产业基地。当前,德化正努力从政策、科技、技术等方面力促陶瓷业实现“六大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西洋工艺瓷向工艺日用瓷并重转变,从外销为主向内外销并重转变,从非标准化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从分散生产经营向专业化分工转变,促使陶瓷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升级,进一步提升德化陶瓷生产总量、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市场占有率和出口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