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陶瓷机械化制作以及老艺人的逝去,中国瓷都德化的传统陶瓷手工艺会不会在历史中慢慢“丢失”?谁将接过德化瓷艺的接力棒?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走访了活跃在德化瓷坛上的一些年轻人。
她说,不后悔放弃厦门回到德化,因为她知道手中这接力棒的分量之重——柯泳丽:为美丽的泥性而歌舞
“回来快一年了,最大的收获是真正感受到了泥性的美丽。泥是永恒的,而生命只能为它服务。”笑起来清新甜美的柯泳丽,对瓷艺的解读用的是诗性语言。
柯泳丽出生于1986年,父母是被誉为“瓷雕艺侣”的陶瓷艺术大师柯宏荣、陈桂玉。家庭的熏陶使她从小就有艺术天赋。11岁那年,柯泳丽无师自通,以自己的经历为题材,用一团瓷泥捏出瓷艺作品《阿狗眠》:小女孩卧眠在篾垫上,旁边紧挨着一只呼呼大睡的小狗。父母见了大觉有趣,就把作品寄去参加“台湾首届陶瓷艺术金陶奖”,结果那份童趣童真把评委折服了,竟临时为之设出一项“新人奖”。
柯泳丽在集美大学学的是财经专业,也曾想过留在厦门,争取选调生或是考公务员。但结果还是为了从父母手中接过瓷艺接力棒而回到德化。“回来以后,来自许多长辈的关心让我发现,我要传承的不仅是家族的瓷艺,还是德化的瓷艺。”
柯泳丽的工作室里放满了泥稿与半成品。几天前,她刚送了一件瓷塑作品《满江红》参加今年的陶瓷艺术“百花奖”;除此之外,她的《锦毛鼠白玉堂》也获得了“首届福建省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金奖,“得不得奖不重要,但我必须知道我的学习与创作到了哪个水平。”
他说,即便许多人并不看好瓷绘,他还是把每一个题材都当作挑战——庄晓阳:一片痴心在瓷绘
“许多人并不看好瓷绘,但我情有独钟,并且痴心不改。”与柯泳丽一样出生于1986年的庄晓阳看起来浑身充满艺术气质。
德化瓷被誉为“不化妆的瓷”,因此瓷绘并不看好。然而对瓷艺和美术的爱好使庄晓阳毅然走上了瓷绘之路。从2004年开始,他花了三年时间,成功烧制了巨型釉上彩瓷板画《清明上河图》,这引起了轰动,央视七套还为之拍摄了专题片。
庄晓阳告诉记者,瓷绘并不是想象中的简单。国画是平面的,而陶瓷则是立体的,“釉下五彩画完后还要在一千多摄氏度的高温下烧制,对构图的把握、对颜料的把握,对色相的把握,都极其需要功力。”
庄晓阳称自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总是迎难而上。在瓷板画《清明上河图》获得成功之后,他的《渡海观音》等在第六届中国——大连古典家居·收藏品博览会中荣获金奖,《和谐安徽》在首届安徽文化产业博览会中荣获金奖;《犹闻荷香》荣获首届福建省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金奖……最近,他以奥运为题材的《北京长城魂》和以福建土楼为题材的《和谐家园》等釉下五彩作品也是好评如潮。“创作现实题材是一种冒险。然而最有个性有新意的作品,就是面对生活、取自大自然的作品。我把每件作品都当作挑战。”
他说,要想活得不后悔,就要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然后坚持一生只做好一件事——颜松柳:让每件陶瓷开口说话
“我不是个很会说话的人。但我想让我的每件陶瓷作品都能开口说话。”颜松柳的表白略带自我解嘲,其中却也不乏幽默感。
颜松柳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比之柯泳丽与庄晓阳,他的瓷艺路也走得更远:他的《一苇渡江》获得了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传统艺术金奖并入选中国美术馆,他与人合作的《唐韵仕女》被选赠首访祖国大陆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此外他还有国家级三金八银的获奖记录。
颜松柳告诉记者,虽然并非出身陶瓷世家,然而他一接触到陶瓷,揉、捏、塑、雕间,一道艺术之门在不经意间打开,他就像被粘上似的欲罢不能。只要走进自己的工作室,颜松柳就如同置身于陶瓷雕塑的自由王国,在痴迷和忘我的状态中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拿捏在手里的泥巴如同钢琴家手底跳动着的音符。
颜松柳的工作室叫“瓷言坊”,取义于要让陶瓷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让陶瓷表达自己的主题与内涵;还要讷于喧嚣、浮躁,敏于学习、积累与创作,多让作品说话。“现在流行一种‘最不后悔的活法’,是说一个人要活得不后悔,就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从中赚钱。我正是这样做的:选择自己喜欢的,然后坚持——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张晴雯 赖传望 许建文)
采访札记:
采访中我们发现,这些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选择瓷艺都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对艺术、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实现生命价值的渴望。功利心越少,艺术含金越高。虽然道路漫长,但在这些年轻人的身上,我们还是看到了德化传统瓷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