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名中外古陶瓷专家汇集泉州参加研讨
为何水下考古常发现大量泉州地区古窑场烧造的瓷器?7日,“中国古陶瓷学会2008年泉州年会暨中国古外销陶瓷学术研讨会”开幕。参加此次会议的中外代表130名,皆是世界各地古陶瓷研究的权威专家及在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方面的知名人士。
水下考古发掘常发现泉州瓷器
与会中外专家认为,泉州在中国文明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自七世纪至十四世纪,泉州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泉州地区的晋江磁灶窑、南安窑、德化窑、安溪窑、永春窑等地方窑口烧造的瓷器,成为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商品,运销到东亚、东南亚及世界各地,传播着古老而富有魅力的中国陶瓷文化,改善时人的物质生活。
而近年来,泉州地区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进展,许多古窑址得到了清理发掘。
水下考古发掘中,常发现大量的泉州地区古窑场烧造的瓷器,这些瓷器是各个历史时期留下来的独特的实物证据,在造型、艺术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全盛时期人类文明交流的轨迹。
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大窑场备受瞩目
会议期间,中外古陶瓷专家将有三天时间,实地考察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古港城市的文物史迹及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大窑场的德化、南安、晋江等地的外销陶瓷生产窑址。
德化屈斗宫宋元古窑址是我国宋元时的古外销瓷重要遗址之一,属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其窑址系独特窑炉类型——“鸡笼窑”,其长度居同时期福建古瓷窑之最,也是我国目前发掘最长的宋元时期窑址。
而德化甲杯山窑址对元、明两代德化窑的窑业技术、德化瓷的外销等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南安市蓝溪寮仔窑址则是闽南地区迄今发现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窑群,该窑址创烧于北宋。范围绵延数里,仅一个村就分布了20多处窑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以烧青瓷、青白瓷为主,堆积层最厚达5米,说明了宋代南安的陶瓷生产已形成巨大规模,印证了南安当时的社会经济、手工业已相当发达。据悉,在“南海一号”等海上沉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城市等发现的外销陶瓷器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该窑址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