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陶瓷产区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作为当今陶瓷行业近迹恐龙的龙窑,却还有几十条在正常生产,其原始的工艺、原始的作坊是大埔陶瓷的主要特点,颇有点历史文物的味道,大埔的青花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水平不亚于景德镇,甚至还能生产陶瓷桌椅,但在国内市场知名度却不大,可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陶瓷生产大国,一个成年的中国人很容易说出5-6个,甚至十个八个陶瓷产区来,比如景德镇、佛山、唐山、潮州、德化、淄博等等,简直是家喻户晓!你甚至搞个知识竞赛,要人家讲出几个瓷都名称来也难不倒谁。
然而,还有一个陶瓷产区至今却还鲜为人知,还“养在深闺人未识”,如果在陶瓷行业搞个知识竞赛问一问:大埔在哪里?大埔产什么?可能要难倒不少人。
是不是这里生产陶瓷历史太短?产品档次低?产品品种不特别?没有陶瓷文化?
这里生产陶瓷的历史悠久,这里的陶瓷产品质量上乘,这里的陶瓷品种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不可或缺,这里的陶瓷文化博大精深!
世外桃源,人杰地灵
大埔属广东梅州市管辖,佛山市大象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伟昌就是大埔人,我是经过他的介绍才下决心,不辞劳苦,深入山城采访的。
梅州市天高云淡,自然生态环境相当不错,我早于1998年就已经称羡不已的威玛抛光砖就在梅州生产,现在又改做仿古砖了。大埔离梅州市还有90公里,汽车离大埔越近,风景就越优美,青山绿水,树木葱葱,空气清新,只要你在大埔,就会下意识地想深呼吸,快到大埔的时候,有个大型户外广告牌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其广告词是:“大埔———客家人的香格里拉”。梅州是客都,大埔也是以客家人为主,我到过的地方也不算少,到了大埔才知道,就是说它是中国人的香格里拉(世外桃源)也不过份。这里山环水绕,远离都市的喧嚣,风景异常优美城区布局合理,环境卫生非常不错民风淳朴,游客颇有安全感,而且感到这里的居民非常休闲,节奏不快。大埔还有众多的旅游景点,不仅有客家人居奇观泰安楼,还有明代古城楼、古城墙不仅有全国最早的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还有“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大埔还是人才辈出的地方,是著名的将军县,这里出过国共两党共100多名将军,主要是国民党少将以上的将军,其中罗卓英、范汉杰、吴奇伟都是高级将领,共产党三十年代著名的“罗明路线”(即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的领路人罗明也是大埔人,这里还出过明代兵部尚书和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等名人,是名副其实的人杰地灵的宝地和世外桃源。
千条龙窑,撼人心魄
龙窑在中国陶瓷生产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它傍山建筑,形似长龙,以柴为燃料龙窑曾经长期是我国陶瓷烧成的主要设备,但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燃料的变迁,几十年前龙窑就逐渐消失了。目前石湾仅有3条龙窑,主要价值恐怕还是保留性项目,供人们参观纪念。江西景德镇近几年专门在古窑博物馆建了一座小型龙窑,以供参观,其他地方的龙窑难觅踪影。石湾著名龙窑南风古灶成了石湾人的骄傲,石湾陶瓷的象征,在陶瓷行业也有一定的名气和影响。有人说龙窑是陶瓷行业的活化石和大熊猫,而记者在大埔县惊讶地发现:这里还有不少龙窑仍在生产陶瓷。据了解,大埔县至今还有几十条龙窑在生产陶瓷,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大埔县居然有1000多条龙窑在生产陶瓷,这个数字是当时大埔县政府负责工业的同志告诉我的,应当是准确可靠的。当时主要分布在大埔的高陂镇、桃源镇、光德镇及洲瑞镇。记者还在大埔发现了比较完整的清代龙窑,窑炉附近有成型作坊、成坯,当地的同志告诉我,这条龙窑2006年还在生产,那年夏季一场台风损坏了龙窑和作坊,窑主拆了这些东西也没用处,所以至今保留比较完好。大埔县至今残缺不全的龙窑还比较多,记者亲眼看到的也有不少,这些窑炉就建在高岭土矿旁边,附近又有不少茅柴,真正是就地取材、就地生产。记者还看到以家庭作坊为主生产的多是生产粗瓷,但大埔现在也在以梭式窑为主,生产各种精美的细瓷。
我国古代乃至近代都用水夯作为陶瓷原料加工设备,即利用水流的自然力量,用木头制成锤耙,日以继夜,夜以继日的将矿石打碎乃至成瓷泥,这种生产方式和景象至今还有,但一般比较分散零星,而大埔陶瓷工业园的一家原料加工厂至少还集中了几十个“水夯”在大规模生产,但他们现在用的是电力,而不是水力。
现在不仅中国的陶瓷产区很多,瓷都也不少,如果按工艺流程来评选瓷都的话,大埔应该可以评为龙窑瓷都。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大埔生产陶瓷自宋代开始,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生产陶瓷的重心原本在北方,自宋代开始北方战乱频繁,大量百姓为了逃避战乱举家南迁,客居他乡,是为客家人。大埔以客家人为主,制瓷技术当为客家人带来,这些人一经与当地的资源结合,大埔遂成陶瓷产地,素有“陶瓷之乡”甚至“南国瓷都”的美称。
大埔的陶瓷品种十分丰富,号称十大系列,三千个品种。不仅有各种器型,各种花色的日用陶瓷,还有薄胎瓷、仿古瓷、美术瓷,其青花瓷不逊于景德镇,粉彩瓷也深受国际市场欢迎,现在还有新兴的卫生陶瓷企业,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也有墙地砖企业,陶瓷和水电是大埔的支柱产业。2006年大埔的陶瓷销售收入达6亿多元人民币,税收4000多万元,其中90%以上为出口,2007年因出口不利因素增长,大埔的陶瓷产销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下滑局面。大埔目前有各种陶瓷企业198家,陶瓷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纳税50万元以上的有32家,26家企业获得了输美陶瓷认证,11家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
大埔不仅陶瓷惹人喜爱,还有比较深厚的陶瓷文化,大埔有些地名都是和陶瓷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碗窑(村)、青碗窑(村)、窑山(村)、陶溪等,陶溪的溪水似乎与众不同,似乎泛着高岭土的波浪和味道,但它又是清澈可爱的,一个有国学素养的人从这些地名就不难看到这里的陶瓷渊源并感受到这里的陶瓷文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广东省考古队对窑山进行了考察,确定了一座窑址为宋代窑址,大埔县政府的热心人士陪同我们参观了这座窑址,并告诉我们:大埔还有一处窑址为宋代官窑遗址,可惜我们来不及参观。
大埔还有流传已久的陶瓷歌窑,民国时还产生过民间陶瓷大师,这位陶瓷大师和景德镇的陶瓷大师一样擅长绘画,至今在大埔民间还有影响力,但作品却难觅踪影。
大埔的窑山等地有大量的古陶瓷碎片,有些还比较完整,只是有缺陷而已,笔者估计这些碎瓷片颇有价值,惊叹不已!捡了一些底款上印有“元”、“明”字样的瓷片带回家乡景德镇,请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研究员、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主任黄云鹏先生进行了鉴定,黄老师一眼就看出来这些瓷片不是一个层面上捡来的,他还告诉我,这些印有“元”代底款的瓷器其实是明代生产的,是明代的仿古瓷。
《中国陶瓷》杂志曾经用大量页码详细介绍四川邛崃曾经有大量的古彩陶碎片,民国初年被人发现其价值之后,不断被人用极其低廉的价格加以收购,用大量马车拉出去,辗转至国外,最后荡然无存,使我国文物事业受到了损失。
景德镇御窑厂原来也有大量明清官窑碎瓷片,九十年代被人发现其价值后,不断被人偷偷收购,以至用高价租住附近几百米远的民房,雇人日夜挖地道去偷取御窑遗址残存的明清时代官窑碎瓷片,据说由于地道空气稀薄还缺氧死了人,可见这些残瓷的价值之高,据说,也有人因此发了财。
景德镇有不少制作仿古瓷的高手,还有人竟然能把弄到的真正的古瓷片比如一个碗底用来加工,和现在的瓷泥结合在一起,居然可以复制出和当时一模一样的“古瓷碗”来,而当行家或买家来鉴定真伪的时候,为了不损坏古瓷,只是在碗底下钻个极细小的孔,取其粉末进行鉴定,而当鉴定到此类“古瓷”的时候,恰好碗底就是古品,于是高价收购这件“古瓷”。
大埔的龙窑及其大量遗址,大埔的大量古瓷片价值如何!?
资源丰富后劲足
大埔的水力资源、瓷土资源都异常丰富,水力资源居于广东山区县前列,水力发电颇有优势,全县已有220多座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9万多千瓦,理论上可开发装机达70万千瓦。大埔的瓷土资源更加可观,矿类有高岭土、长石、石英、粘土等,瓷土中伴有稀土族元素,蕴藏量计有3.5亿万吨,紫砂陶土计有1亿多吨,大埔的高岭土含铝量高,是生产仿古砖的上等原料。
大埔的陶瓷工业管道燃气工程即将动工兴建。
我们在大埔看到了人工挖瓷土、挑瓷土、就地生产陶瓷的古老局面,也看到了现代挖掘车大规模采挖瓷土的景象,当地人告诉我们,潮州也长期在这里拉去大量瓷土。
按目前每年不到7000万吨瓷土的开采速度,1000年也挖不尽这里的瓷土。
大埔为什么知名度不高
大埔生产的陶瓷造型美观而丰富多样,釉彩绚丽而晶莹,质坚耐用,不逊于其它产区,甚至青花瓷还十分出众,又历史悠久而富有文化蕴味,却为什么在国内还鲜为人知呢?
这首先是大埔的陶瓷主要是走出口路线,大埔的华侨不少,又有广交会助力,大埔的陶瓷远销美国、欧洲、东南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现了一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
第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做宣传很容易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
第三是过去周边经济比较落后,交通不够便利,来往人流量不大,如今交通状况大为改观,而且还在巨大变化之中。
大埔还亟需技术交流,需要大量的各层次的陶瓷技术人员为大埔陶瓷产业作各种服务。
大埔发展陶瓷产业还大有潜力可挖,大有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