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水河县窑沟乡,随处可见的缸瓮依稀让人们回忆起往日“塞外瓷都”的辉煌与繁华。
“南有景德镇,塞北清水河”是人们曾对盛极一时的清水河陶瓷业的称颂。如今,作为北方“磁州窑系”杰出代表的清水河陶瓷正日益走向衰落,传统技艺濒临失传。
在内蒙古中西部,几乎家家户户都用过该地生产的瓮缸、坛罐和盆碗。走进曾是清水河县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窑沟乡,原来生产陶瓷的十几家工厂大部分都关门歇业,极少数企业依靠生产耐火砖和原料超细高岭土为生。 在黑矾沟一带,耸立的十几座烧瓷窑现已都人去窑空,呈现出破败不堪的景象。
一位当地陶瓷界的人士说:“别说工艺陶瓷了,清水河连瓷碴碴也不生产了!”话有些偏激,却也道出了他们的无奈。由于陶瓷业不景气,陶艺人纷纷转行另谋它业。现在懂陶艺的人年龄最小的也在60岁左右,年轻人宁愿出外打工也不学习制陶手艺,后继乏人。
清水河县4家的陶瓷厂都干过,前后培养了30多个徒弟,有着50多年烧制陶瓷经验的年届古稀的张选(中)和54岁的李大龙(左)师徒俩,还完好地保存着许多模具,希望有一天它们能派上大用场。
清水河县生产陶瓷历史悠久,条件得天独厚。这里陶土资源储量大、品种多、品位高,经宜兴陶研所鉴定,被誉为“全国之冠”。据考古发掘,早在“仰韶文化”时期,这一带就有了彩陶。 清水河县陶瓷生产最兴旺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生产的品种有日用、园林、工艺美术、仿古、建筑陶瓷等8大类,产品销往北京、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并出口法国、比利时、西班牙、韩国、日本等国。
为了使这一古老的手艺得到传承,改变靠出售原料过日子的局面,当地政府和陶瓷界有识人士展开了拯救陶瓷行动。磁州窑从山西传入我区的第五代传人、当地唯一的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华林陶瓷厂现任厂长张选和中国陶瓷协会我区唯一的理事李大龙师徒俩与有关部门协商筹建博物馆,试图依托沿黄河旅游业,使这一古老手艺重放异彩。目前年产6000万平方米建筑陶瓷项目——华伦天奴内蒙古陶瓷有限公司落户清水河,已有两条生产线投产,有关陶瓷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百年古窑文物保护等工作在紧锣密鼓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