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企业的彩绘工们正专心致志地工作。
巍巍戴云山下,滔滔双江(闽江、晋江)源头,是闻名遐迩的千年瓷都——德化。
时值隆冬,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给外向型产业弥添一层寒意,然而,瓷都人议陶瓷、干陶瓷、兴陶瓷的火热劲头和浓郁氛围,却如春风扑面——
12月17日晚上,飞天陶瓷艺术研究所,两部装满工艺陶瓷的集装箱车开出大门,驰向省会福州;
12月18日深夜,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年近八旬的老所长聚精会神雕琢瓷罗汉,鞋帮上沾着泥土;
在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在五洲陶瓷有限公司、在佳美集团公司、在冠福现代家用股份公司……记者看到,车间里生产秩序井然,展柜上产品满目琳琅,县城里著名的陶瓷一条街上,市声盈耳、车水马龙。
而记者赴德化采访期间,县长李辉跃正带着一批陶瓷企业的老总、工艺师、业务员,乘“大三通”东风跨越海峡举办德化名瓷巡回展,进军台湾市场!
数据往往最有说服力:今年前11个月,德化陶瓷实现产值62.79亿元,同比增长19.6%;出口交货值51.8亿元,同比增长19.2%……
德化陶瓷,这土生土长、在改革开放中壮大的民族产业,正迎着“风暴”,不屈地挺起骄傲的脊梁!
越冬必须备棉袄
德化名瓷,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唐朝,这里窑炉林立、窑火相望;宋元,德化瓷沿着海丝之路输往西方;几年前印尼海域发现的“泰兴号”沉船里,清代德化瓷器竟达几十万件……
改革开放打开德化山门,30年来,古老的陶瓷产业规模扩张500多倍,品种多达数十万个,2007年实现产值58.8亿,产品行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德化陶瓷业发展壮大的过程,是在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解放思想,积聚实力,增强应对风险能力的过程。”德化县委书记陈全顺说。
“搞经济,气候变化是常事,越冬必须备棉袄。”冠福公司总裁林文智形象地道出德化陶瓷业的市场风险意识。
应对风险,必须坚持自主创新。30年间,沿袭千年的德化窑炉,发生了几次能源革命:
上世纪80年代初,德化勃如春笋的村办、社办陶瓷企业,一年烧掉7万立方米木头。1982年,胡耀邦总书记到德化视察小水电,听县里汇报以电代柴烧窑,保住青山绿水的想法后,连连点头:“这个好!”不久,德化列入全国一百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县里组织科技人员攻关,在全国率先实现以电代柴烧窑,提高效率近10倍,20多年来,全县减少水土流失面积5万亩、二氧化碳排放10万吨,如今森林覆盖率达77.3%,年供给闽江、晋江下游25亿立方米优质水源,生态环境质量居全省首位、全国第29位。
2004年,德化又率先在全国实现天然气烧瓷,相对燃油,每条40米隧道窑可节省成本43%。
前不久,德化成功研制出大体积工业微波烧结陶瓷技术,可降耗30%-50%,提高成品率10%。
应对风险,必须善于拓展市场。1992年,时任省长的贾庆林视察德化,佳美集团董事长苏尧棠要求自营进出口权得到他的支持。如今,德化陶瓷企业110家获自营进出口权,近千家开展电子商务,共建立经销网点2万多个,80%以上产品外销。
应对风险,必须提高市场竞争力。近年来,这个人口仅31万的山区小县,累计投入上亿元创办陶瓷院校。人才与智力的支撑提升了创新能力、质量水平。目前,德化陶瓷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拥有国家级品牌9个,省级品牌25个,2008年获“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只要市场需要,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我们都能做!”不止一位陶瓷企业主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
市场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的提升,为德化陶瓷业迎战国际金融危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挺住 明年站稳
诚然,外向度极高的德化陶瓷,此番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市场需求萎缩,订单大变小、长变短,汇率成本生产成本不断攀升……
如何应对?今年以来,德化县召开9次较大规模的企业家座谈会和金融经济运行分析会,政企形成共识:保订单、保生产、保队伍、保市场、保效益!
于是,政府出招,有效服务;企业出牌,求新求变;员工出力,尽职尽责,陶瓷人打响了产业保卫战——
出台扶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例如,政府与海关沟通,通过举办出口产品归类培训班,促成海关将西方7个节日用的陶瓷装饰工艺品归类为圣诞节用品,退税率增加6个百分点,全县企业多得7000万元退税;对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在省、市补贴基础上再补至保费的70%至90%。
推动自主创新,降低生产成本。县财政重奖窑炉技改,1到10月,全县共新建改造电热隧道窑31条,预计年可节能降耗3337.4吨标准煤,节约成本1494.3万元。推动陶瓷废弃物循环利用,佳美集团回收生产及包装过程90%以上的下脚料,提高效益5%,冠福公司年4万吨原料配入15%废瓷土,节省成本300多万元。
调整市场结构,应对传统市场萎缩。一方面,力保欧美老客户,开拓中东、东盟、非洲等新市场;另一方面,响应中央扩内需号召,积极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建立“中国瓷都·德化”陶瓷品牌联盟,营销中心遍布国内35个大城市。
调整产品结构,适应新的形势。根据原材料价格变化,佳美集团压缩树脂产品,扩大陶瓷产品,保持生产总量;根据欧美日用陶瓷终端消费萎缩,协发光洋公司加大研发提升产品耐用度;根据中东消费者审美习惯,五洲公司开发色彩艳丽、明快新产品……
“今年挺住,明年站稳,以后日子就会好过。”五洲公司负责人的话,道出了德化政企的共同信念。
草根情结 骨肉情怀
在德化采访,我们发现一个现象: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这里以民营为主的陶瓷产业集群咬紧牙关不裁员减薪,有的企业甚至还在整合资源,扩大规模。
“企业从小到大,是员工和我并肩打拼出来的,我要为他们负责。”佳美董事长苏尧棠说。这家企业员工达5000多名,日支出工资20多万元。104届广交会上,一个300万元的订单,不赚钱,但能保员工就业,佳美集团毅然接下。
“做陶瓷不能光为卖陶瓷,面对困难,全国陶瓷企业是一家。”冠福总裁林文智说。 危机中,这家公司发挥品牌过硬、营销网络健全和客户资源充足的优势,在全国发展了几十家贴牌企业,分工合作,共同做大民族陶瓷产业。
就个人财富而言,德化的许多陶瓷企业主已足够养活几代人,危机当前,他们为什么不抽走资金关闭企业?
千年熏陶,陶瓷已经融入德化人的血脉。而陶瓷企业就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小草,根连着土,土连着根。骨肉相连的关系,使德化陶瓷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自觉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乡亲致富,繁荣一方经济的社会责任。
因为这种责任意识,“风暴”来临时,他们挺起脊梁,迎难而上。
也因为生死相依的感情,广大员工与企业同舟共济,成了应对危机的主力军。围绕“保企业稳定运行”,2个月来,佳美集团员工们共提出合理化建议140多条,近百条已被公司采纳。科研人员们加紧攻关:凤凰陶瓷研究所成功研发了夜光陶瓷,德化陶瓷五厂成功研发了可中温一次烧成的“自生釉骨瓷”,万旗科技陶瓷公司利用尾矿中的有效矿物研制成色釉工艺陶瓷……
明净的五洲公司工作室里,记者遇见背着女儿上班的彩绘工曾明月。她告诉记者,自己在这家企业工作了7年,刚生下孩子3个月,在家里就呆不住了。
正聊着,小娃娃醒了。看着周围的陌生人,这位新一代的瓷都人笑得十分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