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该是陶瓷行业自我反省的时候了!
中国陶瓷产业算是赶上了好时候。近30年以来,在一批批陶业先辈的努力下,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陶瓷产业制造基地,形成了一批以佛山、潮州、淄博等为代表的产业基地,并且不断通过迁移、整合、扩张,塑造了一批极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及品牌。中国陶瓷产业也在这30年内从小作坊到规模化、从人工到自动化生产,生产线从一条、两条到十几条,陶瓷产品研发技术日趋完善,并培养了一大批陶业生产、经营、管理、营销人才,完成了陶瓷产业民族品牌的树立,在国内外市场有了一席之地,也造就了一批拥有千万、百万资产的企业老板和经销商。
要发财卖建材,而陶瓷生产线更被业内人士称之为“印钞机”。因为市场供不应求,广大陶瓷企业更是快马加鞭,不断增加窑炉,进行规模化生产。巨大的市场利好,更是让广大陶瓷企业负责人充满“雄心壮志”:只要有一千万资本,就敢上三千万的项目,三千万就要上过亿的项目;在终端市场,大店面、大促销、大推广接连不断,经销商也是热情高涨。
因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陶瓷行业先前还处于求大于供的卖方市场,陶瓷企业不愁吃穿。
然而,陶瓷行业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
2008年一开年,先是产业转移,后有原材料涨价,自然灾害、房产萎缩、终端消费需求不足、加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一下子让陶瓷行业跌入了市场的低谷,市场上的寒气凛冽刺骨,过冬之声不绝于耳,期待房产市场回暖的行业人士大有人在,一盆冰冷的雨水把陶瓷行业浇了个全身透!
寒冬到来未必不是好事,这给了行业人士一个自我反思的机会!
在企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广大陶企可谓信心满满,往往忽视了自我检查,不去自我衡量,也没有寻找到自己的市场位置,这让广大企业负责人失去了应有的市场危机感和风险意识,陶瓷企业不断膨胀,一旦遇到市场急剧变化或者市场急刹车,就无法进行快速调整。
可以说,在国家整体经济相对稳定的环境下,中国陶瓷产业遭遇的寒冬只能算是局部挫折,并不是全面的冲击,但广大陶瓷企业一系列问题却集中暴露出来了:跟风仿冒比比皆是,企业战略不清晰,缺乏长远规划;概念营销泛滥,渠道建设乏力,市场销售更多处于自然销售状态;企业管理缺乏系统性、产品缺少效益最大化、市场监管不力等一系列问题让各大陶瓷企业站在了市场寒冬的风口上。
多难兴邦,同样,挫折将让陶瓷产业更为成熟。
目前陶瓷行业整体处于粗放式经营状态,在生产、管理、销售、投资上都没有实现精细化,这与各大陶瓷企业多年来忙于上项目、上规模而忽视自我调整、管理有很大关系,从而“积劳成疾”。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企业往往因为一两个漏洞而轰然倒塌,但自我完善却是随时、长期的建设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
危机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糖衣炮弹带来的自我腐朽。中国30年改革开放,在经济上的成就不仅仅是每年的GDP和经济总量的增长,最可喜的是培养了一批具有超强市场适应能力的企业,陶瓷行业亦是如此。据了解,在这一场寒冬来临后,一些陶瓷企业已经开始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自我调整,不断实施品牌战略升级,寻求新的市场突破。
温室里永远培养不出傲雪迎春的梅花,相信在一场寒冬过后,通过陶瓷企业的自我反思、调整和改造,中国陶瓷产业将走上更为快速的发展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