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人物传记>>|
景泰蓝“牛转乾坤”创作者张同禄入选08藏界十大人物

发布:2009-1-6 9:45:55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

中国收藏界年度盛会"2008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十大事件"揭晓典礼

  2009新年伊始,中国收藏界众多名家集体聚焦CCTV梅地亚中心。1月5日,“2008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十大事件”评选结果在这里隆重揭晓。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代表性传承人张同禄,与著名画家、评论家陈丹青、著名企业家、收藏家、雅昌集团董事长万捷,《国宝档案》主播任志宏,以及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画家刘石平等共同入选十大人物;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开始免费对公众开放,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启动,当代工艺美术精品受收藏界追捧等入选十大事件。

  此次评选活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家收藏专业委员会、农工党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主办,《收藏界》杂志社执办,中国网、央视国际、新华网收藏频道、收藏快报、《中国政协》杂志、《鉴宝》杂志等16家媒体推选,是中国收藏界一年一度的重量级盛会。1月5日的会议现场,隆重而热闹。不仅集聚了樊建川等当今炙手可热的收藏家、博物馆馆长,以创办世界最大的艺术品门户网站—雅昌艺术网的雅昌集团董事长万捷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家,王立军等文物鉴赏家,任志宏等收藏媒体人士,还有蔡水况等知名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收藏机构人士、专家、学者和收藏爱好者。张同禄作为此次入选的唯一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09生肖贺岁、建国献礼力作《牛转乾坤》景泰蓝盛世宝尊也亮相会场,受到与会嘉宾和媒体极大关注,成为当场一大亮点。

 

景泰蓝第一人张同禄大师超越历史、超越自我的巅峰之作:《牛转乾坤》至尊景泰蓝

  业内对张同禄和《牛转乾坤》并不陌生。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人物》、《东方时空》等栏目曾多次对张同禄的创作进行跟踪报道。2008年,注定是张同禄的收获年。这一年,他的代表作品“作龙花熏”拍出1100万元;“德胜鼎”被选入北京奥主委大厦;4月,他创作的景泰蓝“十二章纹”、“白头偕老”、“太平有象”和“今生富贵”四件珍品入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也是建国后台北故宫博物院首次典藏中国大陆工艺美术品,11月9日,景泰蓝盛世宝尊《牛转乾坤》夺得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张同禄因为在这部作品上体现的景泰蓝技艺之传承、发扬和集大所成,获得2008年首届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12月底,张同禄入选2008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提名。正可谓大师创造了作品,作品也成就了大师。

《牛转乾坤》创作者,"景泰蓝第一人"张同禄大师入选2008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

  张同禄曾亲笔题下:景泰蓝是国宝,不能在我们手中失传。希望《牛转乾坤》能将这项传统民族技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正是这种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有了《牛转乾坤》的诞生。2008年,为抢救濒临失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景泰蓝工艺,张同禄延续中国最高景泰蓝技艺之精髓,集天然宝石等众多珍贵材料于一体,不惜工本全力打造《牛转乾坤》景泰蓝盛世宝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牛转乾坤》贯有生肖贺岁和建国献礼双重主题,首次破例面向民间发行。这是张同禄首部作品首次面向公众发行,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公开发行。《牛转乾坤》被有关专家认为是当之无愧的2009年“景泰蓝国宝”。

  《牛转乾坤》景泰蓝盛世宝尊,取意“扭转乾坤”,凸显“牛”这一中华民族勤劳致富的精神图腾元素。在沿袭张同禄特有的创作手法的基础上,用宽鼻阔眼口叼金环的一对对称的犍牛为主体造型,采用罕见的孔雀蓝为主釉料。宝尊全身上下镶满名贵天然宝石,牛眼镶嵌天然木变石,牛角用翡翠精制而成,甚至在釉色里都添加珍贵玛瑙,极显雍容华贵的大家气度。工艺复杂,一件作品的完成需经过塑形、铸造、雕錾、掐丝、点釉、烧结、磨光、镀金、宝石镶嵌等38道精致复杂的纯手工工序制成。每项工艺都有很高的要求,某一个细节疏忽就可能前功尽弃,无法修复还原。此外,珐琅釉多系进口天然宝石加工提炼而成,加上鎏金工艺,耗金量非常大,成本比之一般工艺收藏品要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

励志创新 铸就当今景泰蓝“国宝”

  景泰蓝的制作既运用了青铜和瓷器工艺、又溶入了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它出身高贵,气质典雅,工艺精美,历来专供皇宫贵族收藏享用、作为权力与地位象征的珍贵艺术品,民间极少得见。纯手工制作的景泰蓝,因为景泰蓝的工艺及其复杂,须经过锤胎、掐丝、填料(珐琅釉)、烧结、磨光、鎏金等多几十道工序,每项工艺都有很高的要求,学会全部工序需要30年,而许多人只能掌握其中2-3道工艺,尤其是像《牛转乾坤》这类胎型厚重,器型复杂的景泰蓝,制作难度更高,非一般工艺匠可以完成,因此一件高水准作品的诞生所耗费的人工,几乎无可估量。资料显示,从事景泰蓝创作50年的张同禄是目前唯一一位全面掌握景泰蓝创作设计和生产工艺技术流程的专家,故被誉为“景泰蓝第一人”。其创作的《牛转乾坤》,经过塑形、铸造等38道精致复杂的纯手工工序制成,主题突出、寓意深远、造型端庄富丽、釉面莹润如玉,完美展现出铜与火的艺术魅力,被业内誉为“代表当代中国景泰蓝技艺的最高成就”。

  张同禄大师表示,今年66岁的他为祖国60岁贺礼,要设计创作出一部超越自己已有成就的总结之作,而《牛转乾坤》景泰蓝盛世宝尊正是这样一件倾尽毕生心力的里程碑式作品。从16岁投身景泰蓝艺术以来,50年的艺术生涯中,张同禄始终励志创新,注重“因材施艺”,兼收并蓄,通过揣摩牙雕、玉雕、花丝镶嵌等传统工艺独特的造型和工序,把它们融合到景泰蓝作品中,既丰富了制作技巧,又开阔了创作思路。他还强调“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有机结合”,把景泰蓝发展到不只在铜胎,甚至在金胎、银胎上做,大大拓展了这种工艺。2004年他创作的“吉羊宝灯”获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100周年特别大奖;2005年,他耗时两年,经过上万次试验摸索,制作出作品“天龙八部”,抢救性地恢复了已失传200多年的铸胎技术。同年,应哈尔滨火车站广场的要求做出“金鸡报春”雕塑,并研制出特殊保护层,克服了景泰蓝镀金易锈的问题,使景泰蓝第一次走出室外。他还设计了景泰蓝史上最大的作品、4米多高的“华泰宝亭炉”,集北方御花园的亭楼与南方翘亭的艺术风格于一体,他制作的景泰蓝作品“莲寿瓶”曾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最高奖——金杯奖,“远鸣客”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金奖,“鸟杯”、“孔雀屏灯”、“鹤”等被评为国家珍品,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2008年,景泰蓝承前启后的艺术典范《牛转乾坤》问世发行,首度面世便被业内认为当代景泰蓝工艺史无前例之作。《牛转乾坤》在创作上一改传统景泰蓝成对或者单件的习惯手法,把单件的扁瓶与十二生肖中的牛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在造型设计中加入木变、玛瑙、翡翠、青金等珍贵宝石;用料上,在釉料中加入进口纯天然玛瑙粉,精心调制出60种釉色,尽显绚丽华贵。张同禄此次创作历经数年潜心研制,经过数千次的试验,最终恢复了失传的铸胎景泰蓝技艺,用铜浇铸成型的方法制作成胎后再掐丝、烧釉。传承宫廷御制工艺,除了烧蓝纹锦的部分外,一般采用大面积铺金,精益求精,不计成本。这种“多工艺结合工艺品”,大大提升了景泰蓝的艺术价值和品味,从而使景泰蓝更加光彩灿烂。

  今天的《牛转乾坤》,明天的文物

  然而,《牛转乾坤》的珍贵不仅仅在于对景泰蓝工艺传承和创新,更在于它是民族技艺传承人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为祖国和人民创造的财富。张同禄表示,景泰蓝将从《牛转乾坤》时开始,不再只属于皇宫贵族,不再只作为馆藏珍宝,平常百姓也值得拥有它的“高精尖”。

  张同禄这样评价景泰蓝:真正好的(景泰蓝)作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对于这项濒临失传的技艺来讲,今天的景泰蓝珍品,完全可以成为明天的文物。专家透露,目前景泰蓝因濒临失传而引发买家竞相收藏,之前收藏大师景泰蓝作品多是国际著名买家,如埃斯肯纳兹这样的收藏界风云人物和著名的国际艺术基金会。《牛转乾坤》作为首件公开发行的国宝级景泰蓝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势必在收藏界掀起景泰蓝热。《牛转乾坤》于09牛年初亮相收藏界盛会,其创作者张  同禄大师最终入选2008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可谓是相得益彰,实至名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