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宾: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黄发建、德化县文化馆馆长郭志刚、福建德化中国白日用瓷厂总经理张宾、原德化乡镇企业局局长苏美标、福建省德化县中国白陶瓷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仁海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产品,历史上德化的白瓷“中国白”早就被推崇为世界白瓷的代表,而今日的“中国白”工艺水平,也依然会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但是,被美誉为“中国瓷都”的德化几十年来却一直致力于西洋工艺瓷雕的制作,忽略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中国白文化,国际上多少高端日用白瓷的品牌里却独独缺少了德化白瓷的品牌。长期徘徊在西洋工艺以及中低端日用瓷这个产品结构的德化,何时才能得到突破?陈仁海介入高端日用瓷领域能否带领德化日用瓷迈向新的台阶?
陶瓷业多元化发展是一种趋势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 黄发建
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待瓷雕大师陈仁海介入高端日用瓷领域?
黄发建:其实这是观念问题、意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瓷雕大师意识上的突破。烧制这个中国白日用瓷最大的问题是高成本和技术。这个行业是技术越先进成本越低,且本身的原材料高,中国白主要原料是泥土,纯度很高,适合做高端日用瓷。其实,德化的日用瓷与其它产区的日用瓷相比是有一定优势的,其它产区的日用瓷在这个时候销量是直线下降的,但德化的日用瓷在内销这块却是往上升的,这个现状跟德化的营销和文化有关,但德化的西洋工艺瓷却受到金融风暴影响,销量有所下降。因而,随着国内人们的收入提高以后,产品应该走中高端路线,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而陈仁海的高端日用瓷是迎合国内市场需求的。现在,维护好陈仁海中国白这个品牌是陈仁海应该做的关键,他的日用瓷已经与其瓷雕艺术瓷相连了,这意味着日用瓷与瓷雕之间的营销将呈一荣俱荣一败俱败的潜力和风险。当然,在走无缺陷产品路线上,陈仁海是个榜样。所有的流水线都没办法做到产品无缺陷,从他的整个发展路程来说,在艺术瓷方面,陈人海的作品是件件有专利、样样有版权,其自主创新还有自我保护意识是值得借鉴的,一个优秀的瓷雕大师,不仅要精通瓷雕艺术还要懂得营销艺术。陈仁海的高端日用瓷要进入市场必须经过一个过程,宣传很重要,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也很重要,市场需求是巨大的,但风险和前景并存。
时报记者:德化县在陶瓷业有什么扶持政策?
黄发建:政策要符合民众的需求。在这个大环境下,德化政府提出来的陶瓷业应尽快转型和升级,其实正是企业所需求的。德化政府近年来为加快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德化“十一五”规划提出,要以转型升级为重点,力争陶瓷的规模总量、技术含量、产品质量档次、市场占有率和出口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把德化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陶瓷产业基地。当前,德化正努力从政策、科技、技术等方面力促陶瓷业实现“六大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西洋工艺瓷向工艺日用瓷并重转变,从外销为主向内外销并重转变,从非标准化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从分散生产经营向专业化分工转变,促使陶瓷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升级,进一步提升德化陶瓷生产总量、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市场占有率和出口竞争力。
时报记者:政府在德化陶瓷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该行业的发展契机又在哪里?
黄发建:在此过程中,德化县委、县政府以引导者、服务者的角色出现,构建公共技术平台、组织科技攻关,加强宏观指导,帮助陶瓷企业应对难题,实现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倡导企业联盟等,积极引导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组建销售联盟,改变中小企业产业层次较低、规模较小的局面,达到互利双赢。目前,德化陶瓷的品牌效应正日益显现,争创名牌,在上品种、上档次、提升科技含量、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上下工夫,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高端日用瓷可满足日益发展的物质和文化的市场需求是其最大的发展契机。但德化在品牌维护方面比较薄弱。一个企业,要有好的产品,多的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还要在技术、文化方面做出自己的特点来。正所谓,前途无限好,路程也艰难。其实,这项技术对整个陶瓷行业而言,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技术了。但是,高端日用陶瓷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年产500万件的生产就要至少2000万的投入这不是每个工厂都能承受的配套。艺术陶瓷则是少而精,与出口工艺又不同。因而,因地制宜是关键,我认为德化陶瓷业多元化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
人物介绍:黄发建,现任德化县政府副调研员,由于其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对陶瓷的研究和调查,熟知各个朝代各种陶瓷及其历史背景,对德化的现代陶瓷也有不同程度的观察和研究,被陶瓷界同仁亲切的称呼为“瓷头”。黄发建还是中国日用陶瓷标委会委员,对日用瓷的标准他持有重要的话语权。
把陶瓷当作文化产业经营
德化县文化馆馆长 郭志刚
时报记者:您认为德化应该如何进入高端日用瓷市场提高竞争力?
郭志刚:不仅是陶瓷业,其实,无论是什么产业,都应该当做文化产业来经营。这样才能体现出它的品牌价值。中外陶瓷企业在文化档次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品牌的理解上。国外企业每当遇到阻滞时,总试图做出带有强烈文化色彩的突破。充分挖掘德化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大打文化牌,扎根民族,博采众长,创造出不仅精美的而且文化的,不仅有自已独特的本色而且结合世界潮流的产品,才能进一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工艺瓷是德化的传统产业,这是避不了的。要怎么把单一的观念引导,转移到国内外市场上去竞争,让以前没有的东西,现在敢去竞争占领市场,摆在一起去跟它比较,这是一种提升。而去比较后,从技术上,可吸收人家的优点,加上德化优质的材质,以后德化日用瓷肯定可以占领一个响当当的位置。这是必要而必然的。既然能够往文化方面去考虑提升,卖出好价格,就是德化可持续性发展下去的一条关键路线。你不得不思考,现在竞争这么大,观念如果停留在低端、传统上就是很难发展下去了。
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待德化高端日用瓷市场缺失现状?
郭志刚:德化陶瓷就缺乏响当当的国际知名品牌,虽然许多企业已经实施品牌战略了,但力度还不够,除了冠福等几家企业和产品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外,许多陶瓷企业只知道做产品而不知道做品牌和培育运作品牌,品牌影响力十分薄弱,普遍存在档次低、品牌少、名气小的问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很难与国际陶瓷品牌抗衡。德化的瓷雕工艺这块其实竞争很大,像景德镇的花瓶系列一样,技术早已经滚瓜烂熟了,但没有创新和技术突破是很难走出一条生路的。德化以前的日用瓷普遍走中低端路线,现在往中高端路线去走,加上德化中国白独特的品质市场潜力就很大了。
时报记者:您认为,德化陶瓷业应该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
郭志刚:我1997年去台湾,在当地的市场上就看到,日本的日用陶瓷一件卖400多块新台币。而德化陶瓷却由于质地粗糙,装饰上过于简单,规整度、硬度、亮度、光泽度都达不到国际标准,卖的价格非常低廉。幸好,这几年德化开始冒出来了,德化有好几家在生产日用陶瓷了,只是可惜也不是做高端产品。其实,在这个大环境下,国内市场是一种趋势因为大环境让国外市场不外做,而国内市场又很大,且日用瓷是消费品,潜力大。德化又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应该立足白瓷。因为德化的白瓷是独特的,从釉土的质量在全国而言是佼佼者,用到工艺上,特别是出口的西洋工艺上,实在太可惜太浪费了。特别是对原材料的浪费,量大得可怕,西洋工艺价格又低迷,一直卖不上去,实在是很遗憾。德化这么好的瓷土应该用在高端的日用瓷上去,这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方向,节省材料,不浪费,附加值提升后,同样是一块瓷土,无形当中把德化瓷的优势以及最大的价值从价格上体现出来了。
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到德化中国白传统工艺的传承问题?
郭志刚:在中国白的传承问题上,其传统工艺是其它产区不具备的,是德化一种特殊的产业,可能其他产区有同样的技术,但竞争不过德化,因为绝大部分德化人都在做中国白。不见得艺术化就是要做多少装饰,应该靠造型上的流畅的线条来营造一种美感。另外,我们可以做出一种适合德化白瓷的结合得紧密一点的装饰。景德镇的装饰是用来掩盖其粗糙的地方,而德化白瓷如果不需要太多的装饰而直接就以简单的线条让德化白瓷的品质得到更多的诠释。我希望,以后消费者不要一看佛像就说是德化制造的,一看见高端日用瓷或其它就认定是其它产区出来的。因为少见,大家就认为德化只能做传统瓷,现在要打破这种观念了,要让消费者知道,德化不仅是传统工艺做得好,日用瓷也能做。
人物介绍:郭志刚,现任德化县文化馆馆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古瓷的收藏,尤其对德化陶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以及见解,现收藏约有500件不同年间的古瓷。
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福建德化中国白日用瓷厂总经理 张宾
时报记者:这个熊猫系列高端日用瓷是在您的指导下完成的,能否谈谈它在技术上有什么样的突破?
张宾:通过改变配方、火候的掌握技术以及后续管理上的突破。德化以前也有人尝试着做过,但没有人成功。因为这个技术的要求是向高端水平寻求平衡。瓷器的釉面要润泽,不是玉而胜似玉。透光度必须完全可以满足人们欣赏的程度,真正实现艺术陶瓷日用化。这将让德化日用陶瓷品牌得到升华。这种技术在德化应该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突破,或者说是一个新产品的研发问世。目前,在国际上都很难找到同类品质的瓷器,等于挽回中国陶瓷的面子问题。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原生态、环保,我为此做过很多试验,为保证产品的安全,从2008年3月开始筹备,到现在才研制成功。我全部使用德化高纯度全天然釉土,不含任何化学成分,特别是无铅、镉以及动物骨灰等成分,实现满足现代人对健康、环保、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时报记者:接下来预备如何部署未来市场的通路?
张宾:第一个推向家居,在满足家庭需求后再开始走酒店路线。我们的产品还有个特点是抗刀痕,虽然我们中国人不喜欢刀叉,但欧美人是习惯用刀叉的。所以,当我们满足了国内需求的情况下将考虑推向其他国家。而在品质和品牌上,接下来我们就是跟全世界高端品牌抗衡的时候了。我们厂子目前已经拒绝再接收订单了,我们的日产量是5000件,暂时无法满足更多的市场需求,虽然我们价格偏高,但所谓奇货可居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接的订单必须生产到2009年一年才能完成,不敢再接订单了。由此可见,德化陈仁海的中国白无缺陷精品日用瓷的横空出世的确带给整个陶瓷界一种巨大的冲击力。
时报记者:请谈谈您如何看待德化陶瓷行业的品牌战略部署的问题?
张宾:品牌要发展,必须要有长远的战略思维。战略管理是企业最高层次的管理,它指导着企业未来数年经营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前进方向。从德化陶瓷行业的现状看,许多企业缺乏对战略管理的认识和把握,没有清晰的战略思维,不擅于长远的战略打算,战略规划往往脱离对行业环境、行业规律的全面了解,呈现过份的近视性。有的企业走一步算一步,到头来往往是车到山前方知此路不通。未来的营销竞争是品牌的竞争,对任何企业来讲,品牌的作用在营销中将越来越重视。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想,德化陶瓷只有在认知这些缺失的基础上,尽快加以改善甚至消除这些缺失,才能把自己带入一个理想的发展境地。这是当前陶瓷行业刻不容缓应该做的事。
人物介绍:张宾,在陶瓷领域已经奠定了自己的技术水平。他辗转于南北两地,在外资陶瓷企业里沉淀出许多独特的创新技术以及自主品牌意识,最终与瓷雕大师陈仁海共同改变了德化无“中国白高端生活瓷”历史的一段创业佳话。
西洋工艺与日用陶瓷并重
原德化乡镇企局局长 苏美标
时报记者:您研究了这么多年的德化陶瓷以及历史,您是如何看待德化陶瓷业发展历程的?
苏美标:政治大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曾改变德化陶瓷业的产业结构。德化陶瓷自宋代、元代、明代开始就由于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环境的因素而以出口为主。由于德化地处偏远,陆路难通,又属于民窑,因而,官方的销路被景德镇等产区占据后,只好走水路以外销为主。到了近代,由于全国都是计划经济,德化陶瓷产业曾经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口,只是定量供应,在技术和营销水平上相继薄弱。到了上个世纪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吹到德化的时候,才出现了第一家私人陶瓷厂即现在的蕴玉瓷厂,此后的几年内,新建的日用、西洋工艺陶瓷厂就如雨后春笋般在大地上疯狂滋长,德化的出口历史再次重演,特别是出口到中东等国。到了90年代初,由于两伊战争的影响,德化陶瓷再次在国外市场上销声匿迹,知道2000年以后,政府越来越重视德化的陶瓷产业,并将其定位德化县的主要支柱产业后才开始逐渐有了转机。如此可见,政治大环境对于德化陶瓷产业的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陶瓷产业的发展路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到了现在这个十年一次轮回的低迷市场环境,德化陶瓷产业应该顺势调整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做好国内市场。
时报记者:您又是如何看待德化陶瓷业现状的?
苏美标:德化陶瓷业虽取得长足发展,但其劣势也很明显。首先是“两大两小”:企业个体集群大、活力大,竞争有余,但产业整体集聚小、合力小,协作不足。其次还有“四多四少”:小企业多,大企业少;手工生产的多,机械化生产的少;工艺创新中,经验积累成分多,高新科技含量少;产品创新中,造型色彩变化多,高新技术变革少。再者还存在产品结构单一、产品档次偏低等情况。因此,如何提高产品实物的质量,如何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何营造德化陶瓷品牌,就摆在了德化陶瓷业的面前。此外,德化陶瓷在国际市场相对国内其他陶瓷产区占有很大的份额,而国内市场相对占有的份额却不如国际市场。所以,“德化陶瓷不能忽视国内市场,要在中西文化与古今文化之中找到切合点,开发一部分适合国内人需要的礼品瓷、纪念瓷,主动占领国内市场。”
时报记者:您是如何看待德化陶瓷产业未来发展之路?
苏美标:销售能力及品牌优势是关键。德化的陶瓷生产有千余年历史,自古就以外销为主,其间经历了数百年的繁荣和沉寂。目前,中国出口量大、产品在国外真正拥有区域品牌的主要陶瓷产地就是德化,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其西洋工艺品产品中90%为外销。各类产品销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陶瓷出口量去年占全国陶瓷出口总额的六分之一。德化陶瓷业要不断发展,一定要提高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占领市场。而且要大力创造陶瓷品牌,不能老是在低档产品中徘徊,这是没有出路的。但是,虽然欧美的节日礼品瓷市场有巨大空间,但德化陶瓷行业也不应该只偏重西洋工艺节日瓷,而应该让西洋工艺瓷与日用陶瓷并重,只有二者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德化陶瓷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人物介绍:苏美标,原德化乡镇企业局局长。他是一个数十年来沉浸在陶瓷世界里的民间学者。他熟知德化陶瓷行业的前世今生,对陶瓷业有一股自始至终的热爱和虔诚,即便是已经退休的他,也不曾在家享天伦之乐,为指导出现更多的新一辈陶瓷艺人而始终奔忙在陶瓷界。
个性是品牌的生命
中国白陶瓷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陈仁海
时报记者:作为瓷雕大师却介入高端日用陶瓷市场,您的初衷是什么?
陈仁海:我认为瓷雕大师介入日用陶瓷是对传统瓷雕艺术的最高传承方式。将德化的中国白传统工艺融入到日用陶瓷中,实现日用瓷艺术化,艺术瓷日用化的最高目标,不仅符合政府的政策方针,也符合企业的生存需求。而我现在这个熊猫系列日用瓷碗属高端产品,精品化没办法流水线,这就使得中国陶瓷界首次出现收藏路线的日用陶瓷。我想这种举措到目前为止还是空前的,不仅是技术上的空前,在战略上也是,当然,只能空前但不能绝后。因为技术是可以传承的,我们当然也会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将其发扬光大,届时就会举办一个日用陶瓷技术培训学校,但在我们的产品尚未形成一定影响力以及一定规模以上企业,我们暂时不考虑这个问题。事实上,目前我们的这个配方以及技术还没有人能做到,关键是火的艺术,那不是读懂一篇论文就能学会的,那是记忆的传承。
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待的陶瓷行业的现状?
陈仁海:事实上,德化陶瓷行业的现状是,做陶瓷的跟烧砖头的没什么两样,这是因为缺乏产品的附加值。其实,品牌竞争的背后是文化的竞争,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品牌能够带给消费者更多的正面而积极的联想内容,这样的品牌内涵才算丰富,才富有张力。但德化的许多陶瓷企业在产品上往往只注重外观的设计而不注重产品的内涵,产品缺乏创新性和格调性,缺乏精神的、艺术的、思想的、文化的诉求与表现,使品牌的文化内涵肤浅空洞,没有亲和力。没有品牌内涵就永远只能卖产品,当别人卖品牌和品牌主张时,卖产品的只能做苦力,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但在辛默楼,我的每一件“中国白”作品,都是一个文化创意。在“中国瓷都”、“中国白”等品牌的带动下,我的一件作品比一车皮工艺陶瓷的产出还要高,这就是附加值——文化创意的附加值。另外,知识产权是用来区别对手隔离竞争的武器。目前,德化陶瓷品牌的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和商标等意识仍很淡薄,除了部分规模以上企业,多数企业由于自身缺乏过硬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力量薄弱,研发力量不足,不重视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单纯地依靠抄袭,复制强企业的技术、冒用名企业的品牌商标过日子。在这方面我是最为注重的,我的作品几乎件件有专利样样有版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保护以及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品牌。
时报记者:您认为一个企业要经营好品牌应该在哪方面投入更大的关注?
陈仁海:个性,个性是品牌的生命。有个性的产品能向消费者发出某种市场信号,使消费者感到与其它竞争产品之间的区别。而德化的陶瓷产品却偏偏缺乏独创品位和地方文化特色,更缺乏表现我们地方文化艺术的整体装饰设计产品,没有形成独树一帜的个性风格特色,从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许多陶瓷企业不注重挖掘德化的陶瓷文化,产品缺乏地方文化特色,更缺乏表现我们地方文化艺术的整体装饰设计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德化陶瓷要走向世界,不仅要在生产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设计领域来一场巨大的变革和创新,将陶瓷产品与华夏优秀的艺术传统与时代审美完美地结合起来,将悠久的历史与当今顶尖科学技术以及现代新观点完美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德化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大打文化牌,扎根民族,博采众长,创造出不仅精美的而且文化的,不仅有自已独特的本色而且结合世界潮流的产品,才能进一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人物介绍:陈仁海,中国白艺术宫主席,中国瓷雕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他的作品被国内外五十余家著名博物馆永久收藏,多次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有关国家元首和政要,他是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唯一最佳创意作品奖获得者,德化陶瓷学院客座教授,被文化部、中国文联授予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目前,他的“陈仁海”品牌已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