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日用工艺陶瓷产业集群被授予“2008年中国百佳产业集群”称号。这对地处福建省腹地、戴云山脚下的德化说来,是莫大的荣耀。
只有30万人口的德化,是个典型的山区县。然而,这个山区小县却“咬住青山不放松”,把传统的也是当地最具特色的产业——日用工艺陶瓷业一抓到底,做大做强,先后荣膺“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和“中国瓷都”等称号。现在,德化已成为年产值近60亿元、产品 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2008年头3个季度,德化陶瓷产值达49.7亿元,其中出口交货值41亿元。
产品 传承创新 相得益彰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出国考察很少之时,德化第五瓷厂厂长温克仁就自费到欧美一带考察,带回了许多陶瓷小玩艺儿,像小花篮、小海豚等等,工艺陶瓷于是渐次走进德化的千家万户。
德化的工艺陶瓷为什么能在世界瓷坛中脱颖而出呢?面对疑问,温克仁笑着伸出两个手指头:一是传统,二是创新。
到过德化的许多人知道,德化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的白瓷“中国白”成为中国白瓷乃至世界陶瓷的代表,德化的瓷烧制技艺申报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统的陶瓷雕塑技艺独树一帜。就拿每年西方需求量都很大的“圣诞老人”来说,瓷都德化千年的历史积淀及雕塑技艺,使这里生产的“圣诞老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很多采购商走访了国内外多个陶瓷产地后,把订单下给了德化。
随着现代陶瓷业的发展,德化的陶瓷艺术工作者们在传承千年陶瓷文化和“中国白”特质的基础上,大胆引入现代工艺美术的创作理念,研究开发新工艺。在新产品的开发、新材料的运用,以及创作题材、雕刻技艺、表现手法、烧成控制等方面,他们不断推陈出新,使优质的原料和精湛的技艺进一步融为一体。德化1100多家陶瓷企业,家家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德化的陶瓷厂,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几十家,发展到目前的1100多家,其中2/3以上的陶瓷企业生产西洋工艺瓷。德化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烧制 大胆变革 收获奇效
长期以来,德化坚持实施“科技兴瓷”战略,到2008年已连续五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除了产品质量创优和工艺创新,实施“科技兴瓷”战略的另一突出特点是烧制技术的重大变革。
从以电代柴到天然液化气的推广使用,再到用微波烧瓷,德化陶瓷业在全国率先实现燃料的变革和完成窑炉的改造。在成功开发能风化成土的环保陶瓷之后,德化有关部门又破解了原料配方、烧成技术等难题,将废瓷、矿渣重新加工制作成“再生陶瓷”,利用黄金尾矿生产陶瓷色釉。陶瓷行业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而德化的森林覆盖率却从1993年的53.9%提高到现在的77.3%。由于燃料和烧制技术的变革,这个高能耗大县却成为福建省循环经济示范县。
品牌 携手维护 魅力无限
教练员奥特马、希斯菲尔德,队员卡恩、巴拉克、埃尔伯、耶里梅斯等,一个个世界足坛名人,在德化陶瓷中活灵活现。这就是德化顺美集团在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中,为世界著名足球队——德国拜仁慕尼黑队生产的人物肖像陶瓷纪念品,共19万件。
德国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代理商说,德化陶瓷能成为世界顶级赛事的纪念品,主要得益于作为中国瓷都的德化的文化底蕴、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得益于中国出口名牌产品“顺美”工艺陶瓷的魅力。
2004年以来,德化相继出台并兑现扶持扩大出口、人才引进、争创品牌、招商引资、高档日用瓷生产、瓷土泥料加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对产品获得“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给予100万元的奖励。
在鼓励产品创优、创名牌的同时,德化县打出了一套创区域品牌、创企业品牌和创工艺大师品牌三结合的“组合拳”。一方面,德化县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引导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培育了冠福、佳美、顺美、富贵红等一批名牌瓷品,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种展会和设立营销点,让世人近距离了解“德化陶瓷”。另一方面,统一冠以“中国瓷都·德化”这一标识的一批知名陶瓷企业在国内外迅速蹿红。目前,德化县陶瓷生产企业已达1100多家,逐步形成了集生产、配送、销售为一体的营销体系,传统工艺陶瓷、出口工艺陶瓷、日用陶瓷成为德化陶瓷的三大品种。
现在,小小的德化县,仅陶瓷行业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国家名牌2件、中国陶瓷行业名牌6件、中国出口名牌商品2件、省著名商标13件、省名牌产品7件。在创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的过程中,德化县涌现出苏清河、邱双炯、柯宏荣、陈桂玉、陈仁海、徐少东等一批陶瓷工艺大师,形成了兼有老、中、青陶瓷艺术人才的梯级队伍。
德化县积极鼓励陶瓷企业走出国门,到国外设立研发中心或办厂,在国内外开设陶瓷品牌专卖店,做大产品连锁经营,实现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另外,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企业参加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种展览会、展销会,促进德化陶瓷产业向外扩张,快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