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倍受行业质疑的佛山陶交会带着改造提升的美好愿望,从原点出发再次回到原点。本周三上午,佛山陶交会组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第十三届佛山陶交会于4月16日至20日举行,由华夏陶瓷博览城与中国陶瓷城联合承办,原承办方佛山市佛亚展览有限公司已退出陶交会,原因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有意思的是,佛亚方面并不认同这点。本报今期同时刊出题为“佛亚公司回应媒体报道:退出展会只是暂时的战略决策”的消息,令原本简单化的问题立即变得有点复杂。佛亚方面表示,“暂时的退出只是特殊时期下,尊重政府意愿而做出的选择”。换言之,佛亚方面的退出是因为政府的压力。佛亚认为,“2009年是艰难的一年”,因此“建议政府在2009年春季陶瓷展中暂停在华夏场馆的展示,并从3月开始在华夏展馆做长年展的筹备,同时也集中全部力量准备秋季展。但是在战略的角度上,政府认为继续举办春交会会更有利于展会的长远发展”。简单地说,佛亚方面希望按市场规律办事,在低迷时期为陶交会“瘦身”,由每年两届暂时改为一届。2009年集中精神和资源办好“秋交会”。政府方面则希望,在低迷时期交易会不能“休息”,反而更要发挥特殊的提振行业信心的“救市”作用。
政企双方参与经济生活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因而利益诉求不同,前者希望在低迷时期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陶交会便要成为体现政府落力救市的政绩之一,而后者的收缩则完全是从企业自身经营的角度考虑,没有必要考虑“社会责任”。但在行业分析人士看来,政府方面趁金融危机之际收回佛亚的承办权显然还有更重要的考量:佛亚接手“陶交会”两年多来的业绩并没有什么起色。行业人士去年下半年以来对佛亚版“陶交会”不断的质疑显然也是推动此次变局的一只“无形的手”。
从两年多前高调引进“洋管家”意欲打造世界顶级陶瓷展到今天顺势而为劝退“洋管家”,决策层能知错即改,实在是勇气可嘉。但笔者对政府低迷时期执意保持陶交会既有模式和规模的做法还是心存疑虑。受经济危机影响,从去年秋季开始,广交会都改为三期,为什么我们还要坚持每年两届。佛山陶交会举办的先天条件有限,承办方的力量也有限,特别是政府的支持力度有限,在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集中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每年举办一届象样的展会本是非常务实之举,为什么我们硬要做自己力所不逮的事情?是为了迁就既得利益者,还是展会真是“救市”良方?
佛亚方面过去两年一直向政府决策层建言:从陶交会的长期举办的战略考虑,应该继续加大在权威国际网站、杂志媒体的推广。加强和各国陶瓷协会、媒体、代理商和当地商会的联系和沟通,进一步加大对佛山展会软硬件的投入,例如,加快扩大展馆的步伐、进一步完善展馆周边的配套设施、通往展馆的交通道路,以及在佛山的重要地段如机场地铁、著名景区、地标性建筑等地方显著标识展会的形象。应该说这些建议都是中肯的。佛山既然已将打造世界级的陶瓷产业基地作为重要目标,并以产业升级作为重要的手段。但现在所谓的“产业升级”最终只简化为对“落后产能”的关停,而真正的产业升级内容比如展会至今尚为开题,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佛亚终于告别佛山陶交会,虽然有些伤感,但人们依然还是会尊敬托马斯这位作风严谨的德国绅士,这不仅仅因为他作为探路者两年来付出的种种艰辛。从某种意义上说,佛山陶交会再出发要走向成功,前提是我们这次必须体认到,托马斯先生的失败就是我们自己的失败!